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在中國第一次建築展:CLOSE-UP

「實踐與探索」——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特展

建築師:Zaha Hadid

展覽場館: 上海藝倉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1年07月03日 – 2021年08月29日

建築師簡介

Zaha Hadid Zaha Hadid

Zaha Hadid(Zaha Hadid 1950年-2016年3月31日),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在黎巴嫩就讀過數學系,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 school學習建築學,1977年從AA Diploma畢業,獲得建築聯盟學院本科學位。她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大師,2004年,她成為首位榮獲普里茲克建築獎的女性。

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ZHA)由扎哈•哈迪德於1979年創立,其極具想像力的作品遍佈全球,設計洋洋大觀,為21世紀建築賦予了全新定義。

Zaha Hadid ©Alberto Heras

序幕 ‧ 特展資訊

上半年,安藤忠雄「挑戰」建築展成為建築展覽中的最大爆點。當建築出圈成為了藝術品,建築展也成為了我們充實生活的最佳方式之一。

此次Zaha Hadid事務所「實踐與探索」建築展以模型、影像的形式呈現建築美學。精心設計的展覽現場給人們超凡的視覺衝擊和觀展體驗,有著不輸安藤展的魅力。它很有可能會是建築展覽破圈的第二個爆點。

展覽海報 ©藝倉美術館

展覽推薦

一、Zaha Hadid的個人魅力

提到國際知名女性建築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個性十足的Zaha Hadid她以獨樹一格的解構主義設計風格,創造性極強的建築形式和具有前瞻性的創新體系,將數位帶來的變化和精準性融入建築本身,在以男性為主的建築設計行業得以佔據一席之地。2004年她成為首次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她曾說「我是個女人,這首先就是個問題;其次我還是個外國人,這又是個不小的障礙;最後我還要設計一些『不符合常規』的東西出來,這對上世紀的英國社會而言,不是什麼好消息。」

在此次特展中,不管是裝置藝術,還是概念高層,似乎都在向我們述說扎哈眼中未來世界的樣子,從最初始的點線面,到最後與科技,建構相結合而落實的建築本身,扎哈一直勇於做全新的現代主義者,嘗試捕捉不停變化的各種能量,為現代性提出新觀點。

Zaha Hadid ©Brigitte Lacombe

二、在上海藝倉美術館舉辦

展覽的地點本身就是一處非常值得去體驗的建築。它由大舍事務所對老白渡煤倉進行改造設計,改造保留了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以煤倉倉體作為展覽空間的動線組織元素,以煤倉漏斗作為建築影片的展示區,梯形的漏斗廢墟上放映充滿未來感的建築影像,與科技感展品巧妙結合,形成不可多得的視覺體驗,讓人有一種「在廢墟中看未來」的奇特體驗。


上海藝倉美術館 ©Arch Daily

藝倉美術館原為上海煤運碼頭舊址處的煤倉,在保留原有的建築和風景上重新構築。藝倉美術館聚焦 “多元”、”開放”、”交流”與”學習”,秉持開放的國際視野及跨領域的融合觸角。

本次Zaha Hadid事務所特展展廳主要設置在美術館的二樓和三樓,外圍環線是建築作品,內部空間是扎哈的工作照紀念和工藝品展區等。

藝倉美術館2F ©Arch Daily

藝倉美術館3F ©Arch Daily

「在廢墟裡看未來」 ©李多肉

三、豐富的展覽作品和布展形式

特展主題為「實踐與探索」。「實踐」部分以機能類型進行分類展陳,涵括文化建築、綜合體、高層建築、體育場館、交通設施、園區和總部和城市設計等內容;「探索」部分介紹了眾多技術創新,包括永續發展、資訊化計算與設計、ZHA社交研發、分析與洞察、虛擬實境等開創性研究。

豐富的建築模型 ©李多肉


建築作品和技術創新 ©ArchKey

四、建築和藝術結合

除了事務所所有建築作品之外,此次特展還展出了包括傢俱、杯盞、飾品等產品的同名設計品牌Zaha Hadid設計(ZHD),品牌設計的風格源於哈迪德代表性的設計理念,產品邏輯與建築設計相同在世界各地備受追捧。豐富的展覽內容讓人驚嘆ZHA的奇思妙想,也給觀眾足夠的空間深入瞭解這位頂尖建築設計大師。


猜想:花器與麗澤SOHO會不會是相同的設計邏輯呢?


©ArchKey

本文以建築美、藝術美、數位美為線索

剖析特展的代表建築作品有趣好玩內容

搭配上百張照片,給你沉浸式的雲觀展體驗

一 ‧建築美

1.建築整體性

(1)空間整體性

ZHA的解構更多是尋求建築的有機性,提倡景觀建築的思想,ZHA希望將人們從傳統的空間中抽離,內外空間統一且和諧的融合。

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 ©ArchKey

廣州歌劇院 ©ArchKey

東大門設計廣場 ©ArchKey

北京新國際展覽中心 ©ArchKey

將建築與廣場連為一體,也重新定義公共空間的序列,創造了更多不一樣內外交融的空間感受。

拉巴特大劇院 ©ArchKey

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ArchKey

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塔 ©ArchKey

(2)城市設計整體性

西安科創小鎮規劃 ©ArchKey

深港科技園 ©ArchKey

杭州錢塘新區雲帆社區 ©ArchKey

2.建築結構的秩序

建築結構秩序是建築的「詩意」。之前聽張永和老師講座,他說,建築為什麼能成為建築與詩為什麼能成為詩,是同樣道理的。詩中有押韻、節奏和意境;建築中有韻律、秩序和場所。ZHA建築中給人最直觀的的就是其建築結構韻律美。

(1)無柱空間

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採用混凝土框架和空間架構體系,為了營造無柱空間,豎向結構被包裹在帷幕牆和外殼結構之中。引入曲折柱基,和「楔形榫頭」的懸臂樑作為支撐。

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鬆鬆鬆鬆仁玉米

(2)利用形式解決問題

在麗澤soho中,底部開口的朝向順應地鐵,生成兩種向上的垂直核心筒,同時建築發生扭曲,在最頂層與主幹道平行。

麗澤SOHO ©ArchKey

其他SOHO形式

凌空SOHO ©ArchKey

北京朝陽門SOHO ©ArchKey

望京SOHO ©ArchKey

水星大廈的設計中,生成兩種獨特的紋理,底部貼合舊城區,頂部扭轉,面朝大海。

水星大廈 ©ArchKey

(3)結構邏輯——結構作為表皮藝術

澳門設計的沐梵世度假酒店(2018年)是世界上首例採用自由形態不規則外骨絡結構的高層建築。鋼筋的多重變化,是表皮,也是結構承重的呈現,結構外露實現了內部的通透,表皮結構帶來的光影變化,使室內也有不一樣的感受。


沐梵世度假酒店 ©ArchKey

ZHA為邁阿密設計的住宅作品千號館(2020年)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GFRC(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作為永久性模板的建築。

邁阿密的住宅作品千號館 ©ArchKey

其他高層建築作品的結構邏輯

南京青奧會會議中心 ©ArchKey

奧普斯大廈 ©ArchKey

OPPO總部大樓 ©ArchKey

望京SOHO ©ArchKey

相同邏輯的產品設計


ZHD花器設計 ©ArchKey

(4)結構邏輯——結構與曲線表達

作為數學出生的扎哈,更明白如何用函數方式與結構計算相結合例如,在結構節點與大跨架構中,無論是採取互鎖鏈接,還是配合重力作用,使用鋼性板形成懸鏈線,她設計的建築都有獨特的呈現方式。

大跨度懸鏈線木結構 ©ArchKey

#大跨度木造屋頂研究由膠合層壓木材組件的X配置組成,呈懸鏈線。X型之間的二級導管電纜定義了鞍形。

3、 建築構造材料——地域性材料使用

(1)自由曲線——文化與材料

為了呈現形體的完整性在材料上也頗費心思,建築的自由形態由空間框架系統確保,玻璃纖維強化砼和玻璃纖維增強聚酯作為理想的外飾面材料,確保了優雅曲線的完美過渡。

而曲線的柔美,包容等特點,更是結合當地文化和希望建築表達的態度所做出的呈現。

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ArchKey

(2)建築文化性

阿爾沃克拉體育館靈感來源於傳統獨桅帆船的風帆,突出該地區傳統產業。不透明外殼(GRG材料)的褶皺也增加了外殼的質感,此一特點也源於阿拉伯圖案與書法,形象也如同幾片貝殼拼接在一起,突出當地漁業和採珠業發展。



阿爾沃克拉體育館 ©ArchKey

其他體育建築作品中的文化性呈現

倫敦水上運動中心 ©ArchKey

日本新國立體育場 ©ArchKey


©ArchKey

西安國際足球中心 ©ArchKey

(3)木結構-柔美而靜穆

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的表達,採取材料和形體表達呈現莊重而肅穆的感覺結合當地文化瑰寶—吳哥窟,採用木結構建造,採取簡單的幾何元素構成類似樹木的自然體驗,顯得親切而溫暖。

金邊 思勒科•瑞思研究所 ©ArchKey

ZHA認為好的紀念不只是空間上的表達,而是能夠喚起人們的思考和共鳴,並採取這種方式與歷史對話,能夠緬懷過去,展望未來。

大跨度透鏡木結構 ©ArchKey

二 ‧ 藝術美

1、解構主義藝術與建築總圖

裝置藝術到基地規劃,呈現了AA的「建築圖像派」的傳統,但扎哈更像是改變我們感知空間的方式。

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為香港山頂俱樂部(1982-1983年)打造的設計提案在作品競圖中脫穎而出,俱樂部的總圖和模型空間呈現瞭解構主義的解構、離散、非對稱的特點,使作品更具藝術內涵。

山頂的設計提出了近乎「地理至上主義」的概念,一種採取採用系列材料實現形似利刃的景觀,摒棄傳統組織原則的設計。

山頂俱樂部模型 ©ArchKey

其他建築和總圖中解構主義呈現



大興國際機場 ©ArchKey

成都新機場 ©ArchKey



©ArchKey

碧哈總部 ©ArchKey

阿卜杜拉王國石油研究中心 ©ArchKey

成都獨角獸規劃設計 ©ArchKey

錦州港整體規劃,未建 ©ArchKey

2、工藝品與裝置藝術

曲線摺痕摺疊的椅子 ©ArchKey
















工藝品與裝置藝術 ©ArchKey

三‧數位美

1.數位社會

在ZHA,數位社會研究小組聚焦於開發一種新的方法用於比較設計提案社交機能。該小組採取具有差異化集群和自主決策過程的智能體模擬來調研在建築環境中可預期的社交互動。採取這個過程,使對於人類生活中的行為與建築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成為可能,進而積極地衡量並預測我們所設計的空間中的社會行為研究的重點是設計具有較高社交表現的工作空間,並擴展至虛擬環境中社會交互的過程與事件。

該研究涉及到平行開發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首先,基於智能體的計算化框架,用於模擬人群的行為與建築空間規劃的關係。人被模型化為智能體,能夠根據設計中的建築環境而自主決策,並生成群體化的佔用數據。其次,針對工作空間的生成式設計模型,利用機器學習來生成空間規劃,並且以模擬分析得出的一系列社交與空間效能標準作為指導。第三,沉浸式的體驗化模擬器,使真實的使用者可以對每個設計進行體驗、交互和評價,同時在虛擬的模型中對其行為展開研究。



©ArchKey

2、圖形以及函數的表示

建築幾何體的表示廣泛被分為:

① 顯式表示,包括點雲、圖形、多邊形網格、NURBS等

② 隱式表示,包括數位表示、解析表示、函數表示等

圖形,是一種由點和線組成的輕型幾何表示方法。在建築的語境下,圖形通常以骨骼線的形式去表示樓層的中心線(HKUST)或者結構推力網格(AAVS Chennai,Dnipro,UCL WS),它的下游幾何體通常是程式化生成的,它也可以作為給定距離場的輸入值。

函數表達(FRep)被Alexander Pasko st.al(1995)引入,通常被用於實體建模和電腦圖形。並且被可視化為比例化伸縮的序列圖像或者一系列的2D/3D的場輪廓。下面的作品使用圖形輪廓以及漸變的距離去創建3D列印的節點。在這個案例中,他們用立體圖形靜力學的方法去找形骨骼線。


混凝土結構件:原型展示模型 ©ArchKey

#模型描述了用於澆置混凝土的針織模板系統的客製化接縫位置和彩色



©ArchKey

博物館擴建 ©ArchKey

由單個摺疊鋼參數化部件組成的混合壓縮受拉殼結構。該設計是位於中國東北的未公開藝術中心擴建作品的一部分。

戶型摺痕摺疊式雨棚

這個簡短的概念設計練習,試圖把他們在建造方面的研究去實踐到商業的建築幾何體中,包含了以結構方向為主的曲線摺痕摺疊和木結構等。

Arum:多邊形概念模型(摩卡片) ©ArchKey

一項針對彎曲摺痕摺疊領域的自承式多面板裝置的設計和製造研究,該研究開發了可以由板材製造的曲面。這裡的粗多邊形摺紙表示了控制下的多面體結構。

Volu:展示模型和骨架拓撲系列 ©ArchKey

一個融合了計算設計、輕量化工程和精密製造的現代餐飲亭,Volu的設計將其製造的構造嵌入到形式本身中。展館產生於數位化的流程,其組件基本是單曲面的。

沖孔椅子拓撲最佳化細部 ©ArchKey

原型調查了在設計環境中使用拓撲最佳化的潛力和缺陷——與傳統案例相比,此研究的是最佳化效果可見的成功案例。

橋樑概念模型 ©ArchKey




©ArchKey

其他作品欣賞







©ArchKey














在ZHA特展中,總有些內容讓人眼前一亮,無論是專業還是非專業人士在觀展中會被其的「建築美」、「藝術美」、「數位美」所打動。

這個特展是個寶藏。當你匆匆瀏覽了獨特新穎的造型藝術,它會讓人享受視覺的盛宴;當你靜下心來觀察每處展品時,它又會讓你思索未來建築的模樣。

Zaha Hadid這位偉大的女性建築師她用團隊的實踐與時代技術與時俱進,拓展了人們與建築美學的認識。

也許我們不一定知道其建築背後的思想,但卻總被展現出來的建築美所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