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的重量,綿雨、浮島、懸橋/陳宣誠

重量可以感覺,但感覺自身有重量嗎?拉出物質與想像間臨界的張力,這樣的思考力度,對於創作者而言,正是回到建築的本質,實踐其特有創造性的能量。

創作者以三個關於重量的概念發展作為起點,描述與開展其所呈現的物質性與空間特質;這三個起點,在自然和人為間運動,給出感覺自身不同層次的重量感。透過思考這個起點而生成的建築裝置,是一個體驗性的作品,一方面改變其所置入空間的重量,共生為一種彈性的狀態,另一方面,也回應著每一個進入作品狀態中的身體。

圖片說明:突起的橋面,遠觀似島,讓身體置於懸浮的狀態;圖/陳宣誠提供
圖片說明:突起的橋面,遠觀似島,讓身體置於懸浮的狀態;圖/陳宣誠提供

圖片說明:模型;圖/陳宣誠提供

平面圖,感覺的重量,綿雨、浮島、懸橋/陳宣誠
平面圖,感覺的重量,綿雨、浮島、懸橋/陳宣誠
剖面圖,感覺的重量,綿雨、浮島、懸橋/陳宣誠
剖面圖,感覺的重量,綿雨、浮島、懸橋/陳宣誠

綿雨,感覺的重量/陳宣誠

≪綿雨≫,讓空間的內與外呈顯不同的邊緣性與時間性;對比輕盈、難以觸及的雲,雨滴回應力的方向性,如變動的地景般綿延不斷,讓人為與自然共有著聲響、觸感與溫度,充滿物質的詩意。

圖片說明:如雨絲的結構反應剖面高度形成速度感,如同從高空墜下的雨滴,形成聚集的空間;圖/陳宣誠提供

浮島,感覺的重量/陳宣誠

≪浮島≫,擠壓出海平面,因切斷所有日常的連結而存在;不可見、底層厚重的連續性、變動的水平與高程邊緣,極遠也極近,存在外與內不同尺度與環境觀的轉換。
浮島,感覺的重量/陳宣誠圖片說明:浮島的邊緣,因為身體的進入,形成不斷改變的空間邊界;圖/陳宣誠提供

懸橋,感覺的重量/陳宣誠

≪懸橋≫,因連結而存在,探問身體的位置,劃出自然與人為交界的極限;輕觸大地,重量體現為輕輕的晃動,並有著當下、關於手的空間思考。
懸橋,感覺的重量/陳宣誠

圖片說明:對比機能性連結上下樓層的樓梯;懸橋,連結空間角落;圖/陳宣誠提供懸橋,感覺的重量/陳宣誠

圖片說明:腳下的懸感,身旁穿越的體感,尺度的切換,回應最親密的測量;圖/陳宣誠提供

懸橋,感覺的重量/陳宣誠

圖片說明:懸橋在空間中形成體驗與被觀看的動態場域;圖/陳宣誠提供

熟悉的神話故事,總描繪輕輕的想像,反省與凝視真實的重量;輕與重,回應身體,既切斷也連結,思考建築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