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火車的文藝復興:解密台鐵「五方合作」模式,如何從制度縫隙中,催生一場震動島嶼的軌道美學寧靜革命

Must Try

移動的美學盛宴:一輛列車的誕生

台鐵的創新軌跡,正從一節尋常車廂的改造工程中,鋪陳開來。於海風號(Haikaze-go)列車上舉辦的移動論壇,由台鐵總經理馮輝昇親自引言,揭示了近年來鐵道美學之所以能蔚然成風,其背後運作的協力機制。這套整合台鐵、美學顧問、設計師、製造商與營運商的「五方合作」模式,放眼全球鐵道產業亦屬前瞻。然而,要讓五方在發想之初便能齊聚一堂,不僅僅是組織化的挑戰,更需在法規層面尋求突破,方能讓設計的能量,不受既有框架所囿。

擘劃藍圖的領航者:台灣鐵路公司

作為這場鐵道文藝復興的發動引擎,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Railway Corp., Ltd.)的角色遠不止於業主。台鐵必須扮演跨部門的協調者與制度的開創者,積極掃除法規障礙,並在組織內部進行流程再造,以確保這套創新的五方協作模式得以順暢運轉。當中核心的目標,是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美學導入機制,讓每一輛列車的蛻變,皆成為累積的經驗與資產,而非曇花一現的專案,為台鐵的未來發展奠定穩固基石。

美學的守門人:外部委員會的監督

在整個設計流程中,美學小組委員會猶如羅盤,校準著列車美學的航向。這群由外部專家組成的智囊團,從概念發想的濫觴階段即深度介入,提供宏觀的指導方針與精準的專業剖析。他們的意見往往直指核心,迫使設計團隊必須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最優化的解答。此委員會不僅僅是諮詢單位,更在設計審查環節掌握著關鍵的決策權,確保最終成品能通過最嚴苛的審美檢驗,避免公共建設淪為美學災難。

揮灑靈魂的畫筆:設計師的堅持與妥協

設計師無疑是列車美學的靈魂人物,他們肩負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形式的重責大任。築點設計的鍾秉宏便深刻體會,設計過程中最艱鉅的,莫過於在多方角力的意見中,捍衛核心的設計理念。倘若一味妥協,成品便可能流於眾人意見的拼湊,失去應有的神采。設計團隊對細節的極度投入與真誠溝通的態度,正是讓這輛列車脫穎而出的重要憑藉,他們在無數次討論與修改中,淬鍊出兼具美感與實用性的最終樣貌。

化理想為現實的工匠:製造商的挑戰

將設計圖紙上的絕妙構想,轉化為馳騁於軌道上的實體,則是製造商無可迴避的嚴峻考驗。仕佳興業副總經理盧裕堂指出,舊車廂改造工程的核心難題在於「介面整合」。所有新設計的部件,無論是座椅、吧檯或燈具,都必須精準地嵌入既有的車體結構。這不僅涉及尺寸與材質的匹配,更關乎機電系統的重新配置與結構強度的精密計算,任何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導致安全上的疑慮,考驗著製造團隊的應變能力與技術底蘊。

傳遞感動的最後一哩路:營運商的體驗設計

當列車硬體完工後,營運商接下關鍵的最後一棒,負責為冰冷的機械注入溫暖的靈魂。雄獅旅遊總經理王岳聰的角色,便是將台鐵、設計師與製造商的嘔心瀝血之作,透過細膩的服務流程與體驗設計,完整地傳遞給每一位乘客。他們的核心任務,是打破鐵路僅是「交通載具」的傳統思維,將列車本身塑造成旅程的目的地。藉由放慢行車速度,引導旅客欣賞沿途的在地風光,並深化與地方社區的文化連結,創造獨有的旅行記憶。

協作的真諦:對話取代對抗

此次鐵道美學之所以能有所成就,其成功的金鑰,在於建構了一種讓各方專業團隊得以「對話」而非「對抗」的合作平台。過去公共工程常見的發包模式,往往是各單位依循契約行事,缺乏深度的橫向溝通,導致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而此回的「五方合作」模式,強調在專案初期便建立互信基礎,讓設計師的奇想、製造商的限制、營運商的市場考量以及台鐵的管理需求,能夠在一個共同的圓桌上被充分討論,共同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設計的直覺:在限制中尋找詩意

築點設計的鍾秉宏分享,設計師在整合各方意見的同時,必須捍衛某種近乎直覺的美學判斷。例如,海風號車廂上緣那道流暢的弧線,看似優雅寫意,實則是為了巧妙包覆龐大而無法移動的車門機電結構。設計團隊並非將結構體生硬地隱藏,而是順應它的存在,以一道優美的線條完成視覺的整合。這種「戴著鐐銬跳舞」的解題過程,正是設計功力的展現,最終呈現的整體性與流暢感,是純粹的理性分析所無法企及的。

窗景的角力:一扇窗背後的安全考量

另一個案例,是設計團隊堅持在車廂中段原車門位置,開設一扇加大的觀景窗。此舉立即引發製造端的強烈質疑,因為變動車體結構,勢必牽動側面結構的強度與行車安全的評估。這不僅是美學與工程的拉鋸,更是成本與風險的權衡。最終能夠實現,仰賴的是設計師的據理力爭,以及製造團隊與結構技師的反覆計算與驗證。這扇窗不單純是為了採光或視野,它代表著一種突破常規的決心,意圖為乘客創造前所未有的觀景體驗。

美學的非量化價值

鍾秉宏進一步闡述,美學的價值很難被完全拆解成理性的數據指標。它更多是一種關乎整體的氛圍、一種直觀的感受。當乘客踏入車廂,所體驗到的空間感、光線的溫度、材質的觸感,以及窗外流動的風景,共同交織成一種難以言喻的體驗。這種體驗的創造,需要設計者在無數個細節上做出正確的直覺判斷,並勇敢地將抽象的感受,透過具體的工法與材料加以實現,最終才能成就一趟超乎預期的旅程。

外觀的精雕細琢:漸層塗裝的奧秘

從製造的角度切入,仕佳興業的盧裕堂說明了外觀工程的繁複。海風號與山嵐號車身大面積的漸層色塗裝,看似渾然天成,背後卻是長達兩個月的電腦模擬與色彩調校才拍板定案。這種工法不僅成本高昂,對噴塗技術的要求也極為嚴苛,必須確保在不同光線下,車身的色澤變化都能呈現出預期的細膩質感。此一細節,充分說明了製造團隊為實現設計師的美學追求,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與耐心。

內裝的人本思維:從旋轉椅到溫水廁所

進入車廂內部,更多貼心的設計俯拾即是。可360度旋轉的座椅,讓乘客能自由選擇面向窗景或與旅伴對談;舒適的沙發區與功能齊全的吧檯,則提供了社交與休憩的彈性空間。此外,配合日夜變換的智慧燈光系統、符合通用設計的無障礙廁所,甚至在冬季提供溫水洗手服務,在在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這些細節的堆砌,旨在將搭乘火車的過程,從單調的位移,提升為一場舒適愜意的享受。

靜心的角落:車廂末端的觀景席

在列車的端點,特別規劃了一處獨立的觀景座位區。這個被巧妙區隔開來的空間,宛如一個移動的密室,為旅人提供了一個可以靜心沉澱、或是獨自面對壯闊景色的角落。在講求高效率與快節奏的當代社會,設計者反其道而行,刻意在車廂內創造一個「可以發呆」的場所。這種對於「留白」的重視,不僅是對旅客心靈需求的深刻洞察,也為鐵道旅行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哲學意涵,讓旅程多了思考與自省的可能。

看不見的安全堅持:防彈等級的天花板

安全,始終是軌道運輸不容妥協的最高準則。盧裕堂透露,在材料的選擇上,團隊一開始便遵循嚴格的公共運輸防火與安全規範。例如,為了兼顧天花板的透光美學與結構安全,最終竟採用了接近防彈等級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板材。儘管此舉大幅提高了材料成本,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製造團隊認為這樣的投入是絕對值得的。此種在看不見的地方所做的堅持,正是一流製造品質的最佳體現。

時程的壓力鍋:一場與時間的競速

然而,這趟美學改造之旅並非一帆風順。盧裕堂也坦言,緊迫的時程是製造團隊最大的夢魘。從美學委員會最終核定設計圖,到實際交付車輛,期間只有短短數個月。在如此倉促的時間內,要完成舊車拆卸、結構補強、管線重拉、內裝施作等繁複工序,對工廠的產能與管理是一大挑戰。過程中,更因應設計團隊的要求,多次修改座椅與桌子的固定位置,反覆的溝通與磨合,雖然漫長卻是確保品質的必經之路。

體驗的轉化:從甜點列車到在地尋味

雄獅旅遊總經理王岳聰進一步分享營運面的策略。這兩列觀光列車的成功,不僅僅是硬體設計的勝利,更是軟體服務與內容策劃的精準體現。例如,海風號巧妙地定位為「甜點列車」,與知名糕點品牌合作,提供精緻的下午茶體驗;山嵐號則以「尋找好味道」為主題,與沿線的在地小農及餐廳合作,將產地到餐桌的概念搬上列車。這種主題式的策劃,不僅豐富了旅程的內涵,也成功創造了市場區隔與話題性。

情感的連結:攜手在地團隊的深度導覽

更重要的是,雄獅選擇與深耕地方的團隊合作,共同策劃導覽內容與岸上行程。王岳聰強調,唯有對地方懷抱深厚情感的人,才能真正挖掘出那些不為人知的在地故事與私房景點。這些在地夥伴的參與,讓導覽不再是浮光掠影的景點介紹,而是充滿溫度與人情味的文化交流。列車因此成為一個平台,串連起地方的產業、文化與人,為地方創生注入了新的動能,也讓旅客的體驗更加深刻。

未來的交響:觀光列車的聯動佈局

展望未來,台鐵的觀光列車將不再是單打獨鬥。營運團隊已開始規劃讓海風號與山嵐號在東西部幹線進行季節性的交錯運行,並與「藍皮解憂號」等其他特色列車進行路線上的串連與搭配,形成一個觀光列車的網絡。這種聯合作戰的策略,將能提供旅客更多元、更具彈性的行程選擇,同時也提升了車隊的運用效率。台灣的鐵道觀-光,正從單點的突破,朝向全面的戰略佈局邁進,前景可期。

永續的動能:跨界合作的恆久價值

從設計的初心、製造的匠心,到營運的貼心,這場鐵道美學的實踐,最終回歸到跨界合作的恆久價值。每一位參與者,無論來自哪個領域,都展現了超越自身專業的熱情與對公共利益的承諾。過程中的挑戰與拉鋸,反而成為激盪創意的催化劑。唯有建立在互信與對話的基礎上,決策者、設計師、製造商與營運單位,才能齊心協力,打造出超越標準的卓越成果,讓鐵道成為凝聚地方、文化與人心的移動地景。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atest Recipe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More Recipes Like Thi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