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畔的百年主權迷航記:克羅埃西亞與塞爾 維亞的領土僵局,竟催生一位澳洲青年的數位建國狂想曲

Must Try

多瑙河的百年變奏:一條劃開國界卻又模糊了主權的迷離之河

在巴爾幹半島的心臟地帶,多瑙河不僅是滋養文明的母親河,更是一道劃開國族認同的歷史傷痕。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之間長達140公里的邊界爭議,根源便深植於這條長河的百年變遷之中 。爭端的本質,是兩種法律歷史典範的扞格。克羅埃西亞的立場猶如固守著一張泛黃的古地圖,堅持邊界應遵循19世紀奧匈帝國時期劃定的地籍直轄市(cadastral municipalities)界線 。然而,塞爾維亞則認為,邊界理應順應河流的現況,以今日國際航運所依循的主航道中心線(thalweg)為準 。這道看似純粹的技術分歧,實則源於19世紀末為了改善航運而進行的河道整治工程,它拉直了蜿蜒的河道,卻也讓許多土地從此與其在地籍上的歸屬隔河相望 。

法理的真空地帶:當「無主地」從古羅馬法典走入巴爾幹半島的現實

這場懸而未決的爭端,意外催生了法律上的奇異空間。由於克羅埃西亞依據歷史地籍圖,主張多瑙河西岸數個口袋型土地,包含面積最大的戈爾尼亞.四嘎(Gornja Siga),實屬塞爾維亞領土;而塞爾維亞以現行河道為界,對這些土地並無主權聲索,一片法理上的真空於焉誕生 。這使得「無主地」(terra nullius)這個源自古羅馬法、意指不屬於任何人的土地的古老概念,在21世紀的歐洲找到了新的注腳 。此一局面,與埃及和蘇丹之間著名的比爾.塔威爾(Bir Tawil)爭議區如出一轍,成為當代冒險家與建國夢想家眼中不可多得的實驗場域 。克羅埃西亞的立場因此陷入一種戰略悖論:它為了聲索河東岸更廣大的利益,親手製造了河西岸的「無主」狀態,卻又極力否認其「無主地」的法律名分,深恐一旦承認,將引來第三方合法佔領,使原本的雙邊爭議演變為更複雜的國際難題 。

利伯蘭的自由意志夢:多瑙河畔更早的一場建國實驗與警示

在維爾迪斯的故事上演之前,多瑙河的這片無主地早已迎來了另一位更早的闖入者。2015年,捷克右翼自由意志派政治人物維特.耶德利奇卡(Vít Jedlička)便在戈爾尼亞.四嘎宣告成立「利伯蘭自由共和國」(Free Republic of Liberland),企圖打造一個以古典自由主義為圭臬,奉行最低度政府干預、自願性稅收與加密貨幣經濟的租稅天堂 。然而,利伯蘭的自由意志大夢,從一開始就遭逢克羅埃西亞當局的迎頭痛擊。多年來,克國警方不僅頻繁封鎖通往該區的道路,更屢次逮捕試圖入境的耶德利奇卡及其追隨者,甚至動用警力拆除他們辛苦搭建的簡易居所與設施 。利伯蘭血淋淋的遭遇,彷彿一則預言,為後來者維爾迪斯的命運,預先寫下了充滿警示意味的序曲,揭示任何挑戰既有主權框架的嘗試,終將面對國家機器的強力反制。

從虛擬世界到真實國度:一位數位設計師的「維爾迪斯」創世記

維爾迪斯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年僅20歲、出身澳洲的數位設計師丹尼爾.傑克森(Daniel Jackson)。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全球知名的線上遊戲平台羅布樂思(Roblox)中創造虛擬世界,為玩家構築一個又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 。維爾迪斯的濫觴,竟也帶有幾分遊戲色彩,始於他14歲時與朋友之間的一場「瘋狂實驗」 。直到18歲,傑克森才開始嚴肅地將這個念頭付諸實踐,著手草擬法律、設計國旗,並於2019年5月30日,正式向世界宣告「維爾迪斯自由共和國」的誕生 。傑克森的背景,與利伯蘭那位充滿政治算計的創始人形成強烈對比。他的創國行動,更像是一種世代性的隱喻:將數位世界裡「建構社群、制定規則」的內在邏輯,原封不動地移植到現實世界的一處地緣政治裂隙之中,試圖將虛擬的創造力,轉化為物理空間中可以觸摸的實體。

理想國的藍圖:環境、和解與人權,維爾迪斯揭櫫的崇高旗幟

相較於利伯蘭赤裸裸的自由至上與經濟訴求,維爾迪斯揭櫫的旗幟,顯得更具理想主義的溫度與色彩。根據官方網站的闡述,維爾迪斯的核心價值,是建立一個對環境負責的永續國度,並致力於弭平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ビア人之間的歷史傷痕,促進族群和解 。為此,官方語言特意並列了英語、克羅埃西亞語及塞爾維亞語 。此外,保障基本人權、免於政府壓迫的自由,亦是立國的基石。這些訴求,無疑是針對巴爾幹半島獨特的歷史與政治脈絡,精心設計的一套道德論述。它企圖在全球輿論面前,將維爾迪斯塑造成一個進步、包容且充滿善意的烏托邦計畫。然而,這份用心良苦的理想國藍圖,雖能博得媒體的同情與關注,卻終究無法成為抵禦國家權力鐵腕的盾牌。

公民、護照與數位居留權:一個沒有土地的國家如何定義「人民」?

一個尚未能有效治理其聲索領土的國家,如何定義「人民」?維爾迪斯對此提出了一套饒富趣味的方案。據稱,在全球超過15,000名申請者中,已有約400人獲准成為其公民 。這套公民審核機制並非來者不拒,而是帶有高度的選擇性;由於國家規模極小,他們優先考慮具備醫療、執法等實用技能的申請人 。維爾迪斯甚至發行了護照,儘管傑克森本人也坦言不建議用於國際旅行,同時也仿效愛沙尼亞等國,推出「電子居留權」(e-Residency)作為通往公民身分的蹊徑 。這種模式,與其說是傳統民族國家的戶籍管理,毋寧更像一家新創公司在招募具備特定技能的創始團隊。其「公民」身分,實質上是一種對特定理念的認同與社群歸屬感,其「人民」則是一群為了共同夢想而聚集的全球數位流散族群。

克羅埃西亞展現鐵腕:「國家安全威脅」的驅逐與終身禁令

紙上的烏托邦,終究要面對現實的考驗。2023年10月,傑克森與數名追隨者試圖在維爾迪斯的土地上建立永久定居點,這場夢想照進現實的行動,卻迎來了最無情的打擊 。克羅埃西亞警方迅速出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他們悉數逮捕、驅逐出境,傑克森本人更收到一張終身不得入境克羅埃西亞的禁令 。克國當局給出的官方理由,並非針對複雜的領土主權爭議,而是一個更為致命且不容辯駁的指控:「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此舉堪稱國家權力運作的經典示範,它巧妙地繞開了「這塊土地究竟是誰的」這個棘手的法律泥淖,直接將問題升級為「你們的存在威脅到我國的存續」,從而得以動用最高級別的執法權力,進行單方面、不容協商的強力排除。

流亡的總統府:當國家僅存於網路與信念之中

被逐出夢想的應許之地後,傑克森並未就此放棄。他旋即宣布成立「流亡政府」(government in exile),將抗爭的場域從多瑙河畔的森林,轉移至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 。歷史上,流亡政府通常指涉一個曾擁有合法治權的政體,因戰爭或政變而被迫遷往異國,例如二戰時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 。然而,維爾迪斯的處境顯然不同。它從未實際控制過領土,也未獲得任何國際承認。它的「流亡」,並非從權力寶座上跌落,而是從未能成功將數位藍圖轉化為物理現實。這個擁有總統、副總統與各部會首長的政府,其所有運作幾乎都仰賴官方網站與數位通訊來維繫 。這儼然是21世紀數位時代催生的新型態流亡政府:其故土既是那片遙遠的河畔林地,更是那個存於雲端、由程式碼與信念構築的理想國。

塞爾維亞的曖昧姿態:是樂見其成,抑或僅是地緣政治的權宜之計?

在克羅埃西亞的強硬敵意之外,塞爾維亞的態度則顯得異常曖昧。據傑克森所述,塞國官員對他的計畫展現了更多的「包容」與「開放」,貝爾格勒也成為他如今頻繁造訪的城市 。塞爾維亞官方對外的口徑是,這些微型國家純屬「無關緊要的小事」,只要不侵犯以多瑙河為界線的塞國邊境即可 。這種看似寬容的姿態,底下實則暗藏著精明的地緣政治算計。塞爾維亞的作壁上觀,是一種成本極低的非對稱博弈策略。它無需付出任何政治或物質代價,便能樂見維爾迪斯與利伯蘭成為克羅埃西亞身旁一根拔不掉的芒刺,持續透過國際媒體的報導,凸顯克國邊界主張在法理與實踐上的矛盾與荒謬。每當克國警察越過「他們自己宣稱的塞爾維亞領土」去逮捕人時,都等於是為塞爾維亞的立場做了最佳的背書。

微型國家的經濟學:從歐元、加密貨幣到群眾募資的生存之道

若以財經媒體的視角審視,一個沒有實質領土、無法課稅、更遑論掌控自然資源的「國家」,其經濟命脈究竟維繫於何處?維爾迪斯的經濟模式,堪稱是當代數位經濟的縮影。它單方面採用歐元作為流通貨幣,此舉與蒙特內哥羅等非歐元區國家相似 。同時,一個與其理念相關、名為$VERDIS的加密貨幣在索拉納(Solana)區塊鏈上發行,為這個計畫注入了帶有投機性質的金融活水 。其日常運作,則高度依賴全球支持者的線上捐款,甚至透過成立名為「VisitVerdis」的官方公司,販售周邊商品以開闢財源 。這種經濟型態,已然脫離了傳統國家的框架,更像是一個全球性的數位內容創作者或新創計畫。它販賣的商品不是治理與公共服務,而是一種參與夢想的體驗、一份社群的歸屬感,以及對其「品牌」未來價值的投機。

西蘭公國到亞特蘭蒂姆帝國:全球微型國家光怪陸離的縮影

維爾迪斯的故事固然奇特,卻非絕無僅有。放眼全球,微型國家的光譜五花八門,猶如一幅映照出現代民族國家體系各種罅隙的浮世繪。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建立在英吉利海峽一座廢棄防空平台上的「西蘭公國」(Principality of Sealand)。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沙漠裡,則有以自家後院為領土的「摩洛西亞共和國」(Republic of Molossia)。更甚者,澳洲雪梨一間公寓,也曾是提倡無國界政府的「亞特蘭蒂姆帝國」(Empire of Atlantium)的全部疆域 。這些微型國家的誕生,或源於歷史的偶然,或出於對體制的抗議,或純粹是一場驚世駭俗的行為藝術。它們共通的特徵,便是透過發行郵票、鑄造錢幣、販售貴族頭銜等戲謔性的舉動,對「國家」的定義本身,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充滿挑釁意味的叩問。

多瑙河之夢:關於主權、疆界與數位時代認同的議題

說到底,維爾迪斯的故事究竟意味著什麼?當一個「國家」可以由一位電玩設計師在網路社群中催生,其政府能以流亡之姿在雲端運作,其人民是散居全球的數位遊牧民族,但這一切宏大的數位敘事,卻在一名邊境警察的物理攔阻面前戛然而止,這本身就是一則極具深意的21世紀寓言。這場多瑙河畔的未竟之夢,並非僅僅是一則國際奇聞,它更像是一場尖銳的詰問,逼迫我們重新思索:在數位浪潮席捲一切的今天,主權的本質為何?疆界的意義何在?而我們據以彼此區分、相互認同的「國家」,其根基究竟是建立在物理的土地之上,還是可以安放於一片共享的信念與價值之中?這個問題,丹尼爾.傑克森無法回答,而奔流不息的多瑙河,或許也將帶著這個疑問,繼續流向不可知的未來。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atest Recipe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More Recipes Like Thi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