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樹形美學降臨名城公園
2024年7月27日,當琴勝峰在大相撲名古屋場所奪得生涯首冠時,真正的主角其實是這座嶄新的競技舞台——名古屋市北區名城公園內的IG體育館(愛知國際體育館)。這座由日本建築巨擘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精心雕琢的建築作品,不僅為大相撲提供了現代化的比賽場地,更象徵著日本傳統文化與當代建築美學的深度對話。隈研吾以其標誌性的木構美學,在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築中注入了東方哲學的詩意,讓這座可容納一萬七千人的巨型體育館,散發出溫潤如玉的人文氣息。建築外觀的樹形拱廊設計,彷彿一座森林中的神殿,與名城公園的自然環境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從構想到實現的建築奇蹟
愛知縣政府於2021年啟動體育館整備計畫,採用BT(建設移轉)加コンセッション(特許經營)的創新事業模式,從三組競標團隊中選出以前田建設工業與NTT Docomo為首的聯盟。這個決策過程展現了日本在公共建設領域的務實態度,既要求建築品質,也注重營運效率。隈研吾雖非聯盟正式成員,卻從提案階段就深度參與外觀設計與部分內裝規劃。前田建設工業與隈研吾的合作並非初次,雙方曾在2021年的桐朋學園宗次音樂廳專案中攜手,建立了深厚的工作默契。這座RC造(部分S造)的五層建築,延床面積達六萬三千平方公尺,建設成本與技術挑戰都相當可觀,足見愛知縣對這項文化建設的雄心壯志。
樹形拱廊的設計哲學
隈研吾在官方訪談中詳細闡述了設計理念,他將這座體育館定義為「被樹形拱廊包覆的競技場」。建築師深諳大型建築物容易產生疏離感的問題,因此刻意運用樹形元素來創造親人尺度的空間體驗。IG體育館緊鄰名城公園的地理優勢,讓隈研吾得以發揮「借景」的傳統造園手法,讓建築與周遭綠意融為一體。他特別提到古代相撲小屋的木構屋頂傳統,希望在現代建築中重現那種質樸而神聖的競技氛圍。樹形拱廊分為三種不同型態,分別對應不同的環境脈絡:入口處採用大型挑出設計,營造穿越森林的戲劇效果;面向名城公園的部分則相對內斂,強調與自然的和諧對話。這種細膩的環境回應,正是隈研吾建築哲學的精髓所在。
材料工藝的現代詮釋
仔細觀察IG體育館的外觀,會發現樹形拱廊並非傳統的大斷面集成材,而是鋼骨結構外覆木質飾板的現代工法。這種設計選擇反映了當代建築在美學追求與工程實務間的精妙平衡。鋼骨主結構確保了建築的耐震性能與使用壽命,外層木質飾板則提供了溫暖的視覺質感。由於木質部分並非承重構件,維護上相對簡單,也避免了傳統木構建築的結構性風險。然而,這種「表面化」的木質處理也引發了建築界的討論,有人認為缺乏隈研吾早期作品中木材與結構一體化的純粹性。從施工技術角度來看,這種混合工法體現了日本建築業在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融合方面的成熟經驗,為未來的大型公共建築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模式。
無障礙設計的社會責任
IG體育館在建設過程中曾面臨重大的社會爭議,問題核心在於主要入口的大階梯設計缺乏無障礙通道。2022年,這個設計缺失引發了障礙者權益團體的強烈抗議,媒體也大幅報導這起「建築歧視」事件。這場爭議反映了日本社會對包容性設計認知的提升,也暴露了建築界在美學追求與社會責任間的價值衝突。最終,設計團隊在既有的階梯旁增設了坡道與電扶梯,並巧妙地將坡道的折返空間規劃為相撲旗幟的展示區域,化解了功能與美學的矛盾。這個案例成為日本建築界學習的重要教材,提醒設計者必須將社會公義納入創作考量。無障礙設施的完善,不僅體現了建築的人文關懷,也展現了現代社會對弱勢群體權益的重視與保障。
建築群落的都市文化景觀
IG體育館的落成,為名城公園周邊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建築群落。東側緊鄰的名古屋造形大學,是山本理顯設計工場於2022年完成的幾何白色建築,其簡潔的現代主義風格與隈研吾的自然主義形成有趣的對比。這座校舍巧妙地建於地下鐵名城線名城公園站的上方,展現了都市空間的立體化利用智慧。南東側的Tonarino建築,則是マウントフジアーキテクツスタジオ在2017年透過PFI事業完成的商業設施,內設星巴克等店鋪,為這個文化區域注入了生活機能。三座建築風格迥異,卻在都市尺度上形成了和諧的對話關係,共同塑造了名城公園作為名古屋新興文化地標的獨特魅力。這種多元建築師作品的集中呈現,為都市建築文化的豐富性提供了絕佳的示範,也讓名城公園站周邊成為建築愛好者必訪的朝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