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上野公園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前川國男

在20世紀的多位建築巨匠中,日本建築界一直對柯比意Le Corbusier)抱有最大的興趣,認為柯比意是現代建築的領軍人物,對他保持著長久的關注與研究。

日本近代建築史上那些重要的名字,都與柯比意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從柯比意直系弟子前川國男、阪倉准三、吉阪隆正,到次弟子丹下健三一行,再到楨文彥,到阪本一成、伊東豐雄、長谷川逸子,以及後來自學柯比意理論起家的安藤忠雄,拿著學生時期論文《柯比意作品中的曲線:其手法與意義》前往昌迪加爾拜訪柯比意作品的妹島和世等等。

柯比意(Le Corbusier)
柯比意Le Corbusier
阪倉准三與柯比意在桂離宮
阪倉准三與柯比意在桂離宮

日本唯一柯比意建築

柯比意日本的現代建築演進帶來巨大而長遠的影響,而他本人卻只在日本留下了一座國立西洋美術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NMWA),這是日本境內唯一的柯比意建築。

嚴格意義上而言,這是柯比意與他的日本弟子們合力完成的作品。在調查完基地後,柯比意便因印度昌迪加爾的工作離開了日本。三位弟子中,由阪倉准三與吉阪隆正負責建築,前川國男負責營造,最終監督施工完成國立西洋美術館

柯比意送來的圖紙中並未包括構造和設備,這些都是由日方負責設計,圖面上未說明的細部尺寸則依據「模度(Modulor)」來決定。在美術館的建設中,三人前後一共做了6次商討,中途阪倉准三還曾在前往德國途中繞道赴印度昌迪加爾拜訪柯比意

上野公園裡的寶藏

國立西洋美術館建築外觀/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建築外觀/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上野公園不僅東京的春季賞櫻名所,也是諸多建築傑作的聚集地。國立西洋美術館就座落在這裡。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清水混凝土階梯及牆體,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清水混凝土階梯及牆體,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羅浮宮的日本分館?

美術館作品最初由日法兩國共同發起,用於陳列日本收藏家松方幸次郎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的藝術藏品。這部分藝術品曾在日本戰敗後扣留於作為戰勝國的法國,而經過協商,法國政府最終同意以個人資產的形式交還日方,並希望日本能提供一個接納這些藝術臻品的場所。

1954年2月,時任羅浮宮美術館館長的Georges Sarre來日視察「羅浮美術展」在日的準備工作,並表達出「希望建立新館,場所選在東京的上野」的意願。借由如此契機,日方最終決定在上野公園內原凌雲院舊址處興建一座新的美術館,也就是今天的國立西洋美術館

可生長的美術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是柯比意早期「可生長美術館」概念的實現/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柯比意早期「可生長美術館」概念的實現/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柯比意早期「可生長美術館」概念的實現。在他一生的建築生涯中,只有在印度的兩件作品和在日本實現了該想法。建築像是螺旋的貝殼一樣可以向外側無限增長,將來當需要擴建的時候,可以把原有建築向外側擴展。

這種被柯比意稱為「可生長美術館」(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的模型,最早出現在1939年柯比意的一張草圖上。

被柯比意稱為「可生長美術館」(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的模型,最早出現在1939年柯比意的一張草圖上
柯比意稱為「可生長美術館」(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的模型,最早出現在1939年柯比意的一張草圖上

國立西洋美術館空間架構七項設計要素:

1、視覺通透的地面層

2、中央內庭

3、主要入口位於建築物的中央內庭

4、以坡道的方式引導參觀者由中央內庭進入二樓展覽空間

5、長廊狀的展覽空間可以無限地由中央內庭向外以螺旋配置增建

6、隱性卍字平面秩序與立面四向開口

7、展覽空間以自由平面的方式進行展覽品設置與無動線規劃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但值得注意的是,「可生長美術館」並非單純地像花捲一般向外盤旋,而是在內部形成四條向四方發散的通路,將建築的整體構成有力地統一起來。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空間配置

國立西洋美術館的平面為正方形,各邊排列7根現場澆置混凝土圓柱。這些圓柱在二層是與牆壁脫離開的獨立存在。柯比意原本的設想是一樓挑高,引導人們從中央大廳進入美術館,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計畫中的入口始終被當成出口來使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一樓過於緊湊而沒有合理規劃動線所致。

在後來的改造中,利用玻璃帷幕牆將一層邊界向前推,被迫使得中庭不再和外界相接觸而變成一個內部空間;一樓西側的廁所拆除,轉而變成更為開闊的紀念品賣場;而東側原有的空間,則隨著前川國男1979年位於建築後側新館的落成全部打通,成為連接新舊兩館之間的過渡門廳。如此一來,一樓才實現了柯比意原本計畫中的入口機能。

室內展示空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室內展示空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室內展示空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室內展示空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室內展示空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室內展示空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神聖的「19世紀大廳」

一樓中央天窗採光的挑高大廳,柯比意將其命名為「19世紀大廳」,頭頂的三角形天井透出神聖的光,加上巧妙的由建築結構所組成的「十字架」,讓來訪者的視界立刻得到淨化。在這裡,柯比意完成了一系列元素的統合:建築、光、矮牆、坡道、柱、不規則的天井、人的活動。

一樓中央天窗採光的挑高大廳,柯比意將其命名為「19世紀大廳」,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一樓中央天窗採光的挑高大廳,柯比意將其命名為「19世紀大廳」,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一樓中央天窗採光的挑高大廳,柯比意將其命名為「19世紀大廳」,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一樓中央天窗採光的挑高大廳,柯比意將其命名為「19世紀大廳」,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一樓中央天窗採光的挑高大廳,柯比意將其命名為「19世紀大廳」,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一樓中央天窗採光的挑高大廳,柯比意將其命名為「19世紀大廳」,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連接樓層的坡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連接樓層的坡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連接樓層的坡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連接樓層的坡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19世紀大廳」 ©Anita Pravits

連接樓層的坡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連接樓層的坡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在大廳中,一樓到二樓採取坡道連接,遊覽者可以一邊欣賞雕塑,一邊步行。

二樓展廳的天花板由高低兩個部分組成。較低的部分高度226公分,正好和柯比意的「比例人」的高度相同,較高部分天花板高度正好是較低部分的兩倍。柯比意在二層展廳設置了露台,朝19世紀雕塑展廳,讓人更加能夠感受到建築空間豐富的層次。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室內樓梯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室內樓梯間,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後,日本提高了公共建築的耐震基準,為了補強國立西洋美術館的抗震性,在不改變原有設計的條件下,決定採用新的抗震方法——將建築整體抬起,在柱子的下方放置可以吸收地震力的免震膠墊。這樣參觀者、美術品得到了保護,柯比意的建築也不需要進行改變。

2016年,柯比意分佈在全球的17處建築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國立西洋美術館位列其中。

外觀,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外觀,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室外陳列的雕像,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
室外陳列的雕像,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