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新常態:當「猛暑日」成為日本的夏日問候
夏季的樣貌,似乎正以一種不由分說的姿態,在日本列島上變得漫長而猙獰。日本氣象廳早在2007年便新增了「猛暑日」(Mōsho-bi)此一預報用語,專指當日最高氣溫飆破攝氏35度的酷熱天氣,提醒民眾嚴防中暑 。
當年的示警用語,如今卻淪為夏季的日常問候。光是2025年8月,東京都的猛暑日便達到18天,更一度連續10天籠罩在熱浪之下,刷新了歷史紀錄。
回顧過往,1975至2003年間的8月平均高溫尚在30度以下徘徊,近五年卻已躍升至31.6至34.4度之間,其間的溫度落差,不言而喻。更有甚者,面對突破40度的極端高溫,民間已出現「酷暑日」的說法,足見官方定義已追不上氣候變遷的殘酷腳步 。
四季嬗變:商業曆法被迫向第五季低頭
位處溫帶的日本,四季分明曾是國民生活美學與商業活動的基石。按照日本氣象廳的傳統劃分,6至8月為夏季,而商業行銷的節奏更是超前部署,服飾業通常在5月便開始主打夏裝,8月則準時換檔秋裝。
然而,氣候變遷徹底顛覆了這套行之有年的曆法。當8月的東京仍被「猛暑日」所籠罩,百貨櫥窗卻已掛上厚重的秋裝,這種與消費者體感嚴重脫節的行銷策略,顯得如此刻舟求劍。
市場的需求真空與消費者的無所適從,催生了企業端的變革,一種增設「猛暑」作為第五個季節的呼聲,遂從業界內部油然而生,成為企業自救的必然選擇 。
三陽商會的曆法革命:在酷暑中淘金
面對舊曆法的失靈,日本服飾業巨擘三陽商會(Sanyo Shokai)在2024年率先發難,大膽提出一年五季的新商業概念,立刻在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
整套策略的核心,是將傳統夏季一分為二,切割為5至7月的「初夏・盛夏」,以及8至9月的「猛暑」季節 。透過將春、秋兩季的販售期各自壓縮一個月,三陽商會成功地將夏季服飾的黃金銷售檔期從三個月延長至五個月 。
此舉成效斐然,不僅讓公司在2024年6至8月的營業額較前一年同期提升了103%,2025年8月的全公司總銷售額更達到前一年的112%,證明了順應天時方是商戰的致勝之道 。
秋意夏身:產品設計的應變之道
三陽商會的「五季」策略,精髓不僅在於銷售時程的挪移,更在於產品設計層面的細膩應對。為了弭平「猛暑」與初秋之間那段令人尷尬的過渡期,設計師們煞費苦心,開發出諸多「秋色夏材」的混種商品。
這些服飾或許擁有秋天的沉穩色調,例如赭紅或芥黃,卻採用了夏季的輕薄涼爽材質。市面上出現了半透明質感的薄長袖、無袖設計的大衣,或是將夏裝的版型直接換上秋季色彩,讓消費者既能滿足轉換季節的儀式感,又不至於在揮汗如雨的現實中自討苦吃。這種設計巧思,精準地捕捉了人們身處氣候變遷下的矛盾心理。
ONWARD集團的反擊:「無季節」的釜底抽薪
在三陽商會試圖重新校準季節時鐘的同時,另一服飾集團ONWARD(Onward Holdings)則選擇了釜底抽薪的激進路線。數據顯示,20年前日本秋裝的販售期間尚有約50天,如今卻被壓縮至僅僅30天,春、秋兩季已然淪為聊備一格的短暫過渡。
為此,ONWARD集團毅然決定,將經營重心專注於夏、冬兩大主力季節,並大力開發一系列能夠全年穿搭的「無季節」(シーズンレス)商品 。這種策略試圖徹底擺脫對季節的依賴,以產品本身的泛用性與耐久性,對抗日益莫測的氣候,可謂是對傳統服飾業思維的徹底顛覆 。
氣候賭局下的財報現實
無論是「五季」的時間挪移,或是「無季」的產品革命,最終都必須回歸財報數字的嚴酷檢驗。儘管三陽商會的初步改革取得佳績,但2025年的財報亦揭示了隱憂:創紀錄的高溫使得10月買氣依然不振,嚴重拖累了秋冬商品的銷售啟動,導致全價商品表現未如預期 。
反觀ONWARD集團,憑藉「無季節」商品的穩定銷售,在2025年8月的既有店面銷售額成功實現了4.3%的年增長,終結了連續數月的頹勢 。誠如ONWARD社長保元道宣所言,服飾業極易受氣候左右,未來能否穩定提升業績仍是未定之天。這場氣候賭局,勝負尚在未定之天。
味之素的餐桌解方:「感謝五季計畫」
這股由高溫引發的產業變革,正從衣櫃蔓延至餐桌。日本食品巨頭味之素(Ajinomoto)同樣面臨酷暑的挑戰,由於天氣炎熱導致民眾食慾不振、懶於開伙,旗下主力商品在夏季的營業額竟下滑超過一成。
為此,味之素師法服飾業,推出了「感謝五季計畫」(五季そうさまプロジェクト),將9月至10月上旬這段暑氣未消的時節,定義為第五個季節—「まだなつ」(Madanatsu,意為「還是夏天」)。此計畫旨在解決因高溫引發的「まだなつ症」,也就是食慾低落、身心失調的症候群,試圖從飲食文化層面,為酷暑下的國民生活尋求解方 。
炎夏秋饌:當季食材的逆勢操作
味之素的「まだなつ」策略,核心在於將秋季的當令食材,以適合炎熱天氣的方式重新演繹。傳統上,秋季的黃柚、鮭魚與さつまいも(地瓜)多以溫熱料理呈現,但在「まだなつ食譜」中,它們卻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風貌。
例如,將清香的黃柚與冰涼的麵線巧妙搭配,創造出爽口的「黃柚秋意素麵」;或是將原本應以味噌燉煮的鮭魚,改造成充滿活力的「夏越秋鮭泰式打拋」;甚至將熱騰騰的味噌湯,大膽地改版為番茄冷湯 。這種逆勢操作,不僅讓消費者在酷暑中也能品嚐秋天的旬味,更成功地為味之素的調味品找到了新的銷售契機。
田埂上的基因革命:「夢桃香」的誕生
除了消費端的行銷應變,這場抗熱戰爭更深入到農業生產的根本。山梨縣的農協組織,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高溫對農作物的損害,傾力研發出名為「夢桃香」(Yumetouka)的耐旱水蜜桃新品種 。
過去的主力品種「日川白鳳」在酷暑下容易發生果核開裂,造成巨大損失 。而「夢桃香」的問世,正是為了解決此一困境。這種水蜜桃的果肉質地較硬,卻極為多汁,平均甜度高達14度。最關鍵的特性在於,它堅實的果肉結構,使其在炎熱天氣的長途運輸過程中,不易因高溫而軟爛受損,確保了果農的心血不至付諸東流 。
建築再思:邁向「不中暑的家」
當戶外成為危險的熱區,住宅的定義也隨之改變。日本建商敏銳地捕捉到此一趨勢,紛紛打出「不會中暑的家」(熱中症にならない家)的行銷口號,將住宅從單純的居所,提升為抵禦極端氣候的個人化避難所。
根據統計,日本高達38%的熱傷害事件發生在私人住宅內,其中近九成的罹難者未曾使用空調 。這血淋淋的數據,讓建築的隔熱與通風性能,從過去的節能選項,一躍成為攸關性命的必要條件。於是,新一代的住宅設計,開始將對抗酷暑視為核心要務,一場建築界的寧靜革命於焉展開 。
封存涼意:斷熱與換氣的科技交響
「不中暑的家」背後,仰賴的是先進的建築物理學。日本建築法規早在2003年便修訂,強制所有新建物必須安裝24小時機械換氣系統,確保室內空氣流通 。在斷熱技術上,主要分為將隔熱材料填充於牆體內的「充填斷熱」,以及將隔熱板包覆於建築物外部的「外張斷熱」工法 。
這些工法搭配高性能的玻璃纖維或聚氨酯泡沫等材料,能有效阻絕室外熱氣入侵。然而,高度氣密的建築也帶來了挑戰,傳統日本家屋賴以對抗濕氣與黴菌的自然通風優勢不再,轉而必須依靠精密的機械換氣系統,在封存涼意的同時,維持健康的室內空氣品質。
師法古人:被動式設計的現代復興
事實上,對抗炎夏的智慧,早已深植於日本的傳統建築基因之中。建築師們重新將目光投向了「被動式設計」(Passive Design)的古老原則。例如,由建築家藤井厚二於1928年設計的京都「聽竹居」,便透過精確計算的屋簷長度、策略性的植栽配置,甚至利用地下管道引入冷空氣等手法,在沒有空調的年代,實現了卓越的自然降溫效果 。現代的「被動式住宅」標準,正是將這些傳統智慧與現代的氣密技術、高效能建材相結合的產物,旨在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創造最舒適的室內環境,體現了溫故而知新的建築哲學 。
歲時的位移:當傳統祭典向高溫低頭
氣候變遷的衝擊,最終撼動了社會最深層的文化根基。日本各地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祭典,其舉辦時程與季節緊密相連,如今卻被迫在酷暑的威脅下做出艱難的妥協。擁有百年歷史的東京「足立花火大會」,為規避7月下旬的熱浪與雷雨風險,史無前例地將活動提前至5月底舉行 。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無形文化遺產「鳥出神社鯨船行事」,也因連日高溫,不得不將傳承近250年的8月中旬祭典,延後至9月底 。這些歲時的位移,是文化為了存續,向嚴峻自然現實低頭的無奈之舉。
室內化的夏天:公共生活的未來圖景
最令人憂心的,莫過於號稱有千年歷史的福島「相馬野馬追」祭典,在2023年發生馬匹因中暑死亡的悲劇後,隔年起毅然將活動從7月改至5月舉行 。當人與牲畜的性命都受到直接威脅時,傳統便失去了固守的立場。
一份調查更顯示,近年來日本民眾在夏季出遊時,已明顯傾向選擇室內設施,或是有遮蔭的涼爽場所。昔日萬人空巷的戶外花火大會,即便入夜後依舊暑氣逼人,令人望而卻步。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日本的夏天將成為一個「室內化」的季節,公共的、集體的夏日記憶,將逐漸被私人的、空調房內的體驗所取代,這或許是氣候變遷下,最深刻的文化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