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岩奇建築師:落水山莊之有機溯源

作者:徐岩奇建築師

嚮往

萊特的落水山莊(1939)是我大二時就開始非常著迷的作品,但即使閲讀圖面仍有難以理解之處,因此35年後終於有機會來此朝聖,親自體驗這個偉大的作品及萊特的有機建築,心中充滿感動。在這場壯遊以前,因為受教於德國有機建築學派的基礎,常與李承寬先生的學生趙力行、林東憲、汪文琦交流,並以孫全文老師的演講「密斯的建築觀與東方思想」,與閱讀孫老師最近出版「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作為基礎。此外,我對建築史有興趣,去了解誰受誰的影響,除了鑑往知來,主要是因對做設計有幫助,因我是用設計觀念看建築史。希望透過這篇寫作整理思緒,作為自己在有機建築探索過程中的紀錄。

萊特的落水山莊(1939) Fallingwater Frank Lloyd Wright

朝聖

2022年11月2日清晨來到落水山莊,進入前必須在外部停車場下車,要散步數分鐘後才能抵達現場,遠遠地白色的水平線條出現在眼前,引起一陣驚呼,很多人來這裡朝聖的心情很類似。要更近才能看到那下到水面的樓梯,供考夫曼家人親水的路徑。在走進入口前先被上方格柵空間壓低,導覽員先帶進入廚房的服務動線,和主入口是分開的,除了有僕人休息室,還有一條樓梯通往地下室的設備空間;轉換到主入口處,左右都是穿透性的框景,左側可以走到大露台。進入大門轉彎後看到的就是開闊的主空間和窗外的景致。

起居室家具擺設看似隨性,可以彈性變動家具的universal space,用餐空間和廚房中間有個遞菜口,一旁有個四人用餐的小餐桌。起居室中間的壁爐非常有趣,像從一塊大石頭上長出來的共融體,地板是用石片不規則砌法組成,煮水的鐵爐可以移動,還能嵌在牆壁上,這裡就是所謂的家庭「精神中心」。從這裡延展出去所謂的放射狀平面,視覺產生強烈的延伸感。

立面非常多的水平線條,從裡看出去就是延伸感的所在。透過內外邊界模糊,玻璃直接嵌在牆面、角窗、折疊門等細節,讓內外交融,把室內空間不斷延伸。解說員也重複用Inside Outside的關鍵字介紹。旅行前先過孫全文老師演講,他說這些空間的處理手法,和西方的古典建築二分法不同,而是來自日本中國,源自于老子的思想,參觀時特別用這些觀點注意細節,在現場應證!發現萊特就是不斷地在處理內外「流動」和「彈性」,不也是當代建築的關鍵字?萊特既受東方影響,又回過頭影響東方,在一些日本建築師處理的細節中也處處可見,發展自身的論述模糊與曖昧。

內外邊界模糊 萊特落水山莊(1939) Fallingwater Frank Lloyd Wright
內外邊界模糊

另外在現場特別觀察房子的結構和如何被蓋起來。萊特神來一筆,建議業主房子蓋在大石頭上。最大處懸出來大約6米,背後支撐的是厚實的剪力牆及地樁貫入,延伸出去深梁及交叉的小梁,過程業主也很擔心並請工程師反覆驗證,這大膽的懸挑結構,讓瀑布看起來就像從房子裡流出來。石片被用來當模板,中間放鋼筋和澆置混凝土,而非事後貼石片,有厚度的石片看起來更自然,不像一般用貼片假假的。剪力牆到了上層逐漸減少退縮,該部分成了各層後端碎化的牆,實虛分佈,讓人自由遊走,及穿插著上下樓梯,像迷宮的趣味性,曲折轉彎後,前方就是開放美景,不斷內外交融。

有機溯源

有機建築由沙利文Louis Henri Sullivan最早提出,一開始是關於形式與機能的融合,即形隨機能、或功能主義之論述(1)。對比古典的帕拉底歐圓廳別墅,西方古典繼承希臘羅馬,形式用來代表身份及彰顯統治者的權威。形隨機能的論述跨出重要一步,形式按其功能自由表現,形式開始獲得解放,打破完整幾何和立面的處理方式,量體開始碎化,出現很多體和面的處理。

Ward W. Willits House (1901), Highland Park, Illinois
Ward W. Willits House (1901), Highland Park, Illinois

萊特在這個基礎之下提出草原建築,為美國中等收入階級設計的住宅又稱Usonia。萊特強調形式和精神向度的整合(2),以及建築內部和外部關係的統合。建築空間各自獨立也互為一體,這樣的主張具體出現在他的設計W. Willits house(1901),Isabel Roberts house(1907),透過放射平面,以壁爐為核心,而將廚房、餐廳、起居室圍繞配置在四周,形成所謂的「彈性」與「流動」(3)。另外,萊特的建築從封閉的幾何形體中解放出來(4),提出「打破封閉盒子」的設計方法,使建築內外模糊,界線被打破,這是建築史上極重要的實驗和成果。孫老師說這是現代建築的起始點,我完全認同。萊特並且強調地域主義,因地制宜、適才適所,不排斥裝飾。

打破封閉盒子
打破封閉盒子

萊特因故輾轉到歐洲尋找機會,1910年在柏林的展出,提出空間的革命性觀點,為歐洲年輕前衛建築師指引方向(5),對荷蘭風格派杜斯伯格、密斯、夏隆、黑林、陶特、孟德爾松等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時歐洲的建築界還在為裝飾與否的路線爭論不休。其他建築師如柯比意、葛羅培斯的設計也有流動的影子。之後,德國有機大將黑林也有類似的論述:「有機建築是人體的五臟,必須用血管聯通後才能發揮生理作用,才有生命力」(6)。建築就好像身體的各器官Organ,獨立但又互為一體,必須產生相互流動,妥善連結。

雖然沙利文和萊特是有機建築的始祖,然而當時西方世界多數建築師不了解他們的思想,認為他們的設計沒有多大的意義而未加以重視 (7) 。在當時氛圍下常被冷落一旁,我認為萊特的影響力被低估,落水山莊後來被美國選為最值得看的建築。此外,萊特主張地域主義,後現代也主張地域主義,夾在中間的國際風不頗為尷尬?

萊特的中國經驗

萊特出生於1867年,在1893年時舉辦的芝加哥萬國博覽會,看到日本館的展出京都平等院,年輕萊特得到很大的啟發,開啟了他對日本傳統建築及浮世繪的喜愛。但是萊特嚮往中國?1918年東京帝國飯店完成時,他趁機踏上東方文化的源頭中國,拜會了當時中國的大思想家辜鴻銘(8)。辜鴻銘除了和他進行思想交流也帶他參觀北京的建築。萊特回美國後,仍不斷地互相通信,對老子道德經(辜鴻銘翻譯)非常感興趣,可以理解萊特對東方文化溯源的企圖心,說老子道家思想為萊特核心泉源不為過(9)。

唐、宋建築文化被日本妥善保留下來。萊特看到這些木構造建築,牆不負責承重,因此拉門打開後所表現的內外交融,有別於西方古典空間,非常的震撼。30-40歲期間應該也是他摸索期的作品,這段故事我們比較耳熟能詳的。他對老子名言的詮釋是:不再將外部與內部處理成分離的東西。

萊特Kentuck Knob住宅

閱讀平面很重要,透過平面圖認識萊特的思想。

萊特Kentuck_Knob住宅平面圖
萊特Kentuck_Knob住宅平面圖

此行共參觀萊特的兩棟住宅,包含附近Kentuck Knob(1956完成)住宅,這是一個以120度角為次序的房子,雖然沒有落水山莊的名氣,但非常有趣,因為120度角的平面,無法一眼看穿,產生更好的流動性。臥室也因此出現非均質的空間與家具擺設。神秘的空間效果,對下一步無法預測。萊特其他平面還有45度角等。他不斷嘗試,從熟悉的90度角、到120度、60度、45度探索空間各樣可能。

在此之前,參觀Paul Rudolph 在波士頓的第一教堂,也產生類似的空間感,我猜Paul Rudolph也受萊特影響,熱愛探索不同的可能。

Paul Rudolph 在波士頓的第一教堂(First Church of Boston)平面圖
Paul Rudolph 在波士頓的第一教堂(First Church of Boston)平面圖

黑林Hugo Haring受萊特思想的啟發,結合現象學探討本質,發展德國有機建築,夏隆Hans Scharoun、李承寬等的平面更自由完全跳脫限制。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從簡單入手,待熟悉後再挑戰下一步更困難的,永無止境。現今有電腦輔助探討free form更自由了,但關鍵不是型式,而是不斷尋求物質與精神、內與外之統合。

Haus Scharf平面
Haus Scharf平面

中國園林的啟發

有機的觀點和中國園林有關,源自於東方思想,若說東方人應最理解有機的道理也不為過,但事實上又很陌生。回憶個人旅行時,在板橋林家花園、拙政園、獅子林、豫園等的空間體驗。透過一個封閉的庭園,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塞入石、植栽、水等元素,曲折縮放的路徑,對景、框景手法的運用,放大空間感,讓人體驗「宇宙」。李承寬先生也很喜歡用「宇宙」字形容當中的精神和物質,實虛的表現方式。

園林建築的落地窗幾乎都可以打開,形成類似半戶外的亭子,這是中國人對自然的態度,也影響了日本韓國、台灣等。我到後來才比較能體會天、地、人合一這種老生常談的說法。記得我大二時,老師出個題目做系館中庭的改善,我也提出天、地、人的概念,結果做了三個高、中、低的亭子,稱之為天、地、人的形式、回想起來真滑稽。整個教育風氣就只關注形式,特別是復古的後現代風。忘了自己所處的空間與文化優點,照道理說「空間」是東方人的強項。

密斯與有機建築

李承寬先生在他的文章裡,提及他1937從柏林工大畢業時,他來到密斯的事務所找工作,但密斯準備去美國不能提供他工作,他們因此聊了一個上午:「Tugendhat 住宅以及1931年柏林展覽會住宅平面,柱子和牆是脫開的,平面很自由,結構和非結構元素的關係很像中國建築,你肯定中國思想嗎?他說沒錯(10)。孫老師的著作特別引述這段,應證密斯的設計與中國密切的關連。李先生也曾提及他的設計思想和密斯一致,這段話乍聽下有些不解,因為風格不一樣。

捷克Villa Tugendhat住宅,由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與Lilly Reich設計
捷克Villa Tugendhat住宅,由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與Lilly Reich設計

密斯生涯的轉戾點為1910年萊特在柏林的展覽,萊特密斯ㄧ生最敬佩的建築師(11)。萊特特別趕來IIT參加密斯的就任典禮,密斯在IIT建築院長就職演講提到有機 : 「我們認為機械的原則過分強調物質與機能….因此我們主張有機的原則”organic principle of order”才能成功地達到,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我們必須發展一種空間秩序,將其分配在適當得場所,使每個部份根據他的本質,表現其特性。….。」這段談話深受萊特影響。早期密斯建築思想的發展,萊特扮演了決定性的的影響,密斯1940年MoMA展覽的演講「…我們越深入研究萊特的創意,我們越佩服他無人超越的才華和大膽的想法,以及他的思想和行動的獨立性。他的作品顯示的衝力,鼓舞了我們整個年輕一代。他的影響力即使看不到,也是強烈地感受到。」(12)。密斯萊特這段思想連結與傳承,足以爬梳其思想脈絡。如此一來,李承寬提及其設計思想和密斯一致,這句話就可以理解,不是形,而是空間與思想的問題,和密斯觀念一致傳承自東方。

密斯並未完全站在柯比意和基迪恩的柏拉圖式理想主義和歌頌機械文明,反而傾向同時重視技藝與心靈的有機建築。(13)

國際樣式展和玻璃屋

美國也有歐洲月亮比較圓的情節,且當時的美國建築界相當封閉。Philip Johnson強生和Henry-Russell Hitchcock 希區考克把他們在歐洲調查的成果,在1932紐約MoMA舉辦國際樣式展(International style),介紹當下歐洲流行的風格,以柯比意、包浩斯等為代表,幾何、沒有裝飾的建築。萊特一開始也受邀,表明不認同被冷落在一旁後退出展覽。

兩位被派去調查研究歐洲期間,關注於尋找一種新風格的美學觀點,但找不到一本關於討論風格的書,但還是帶回來一個新樣式稱之為「國際式風格」。強生對所謂風格癡迷,所以之後還有「後現代風格」、「解構風格」的誕生,國際風格早已被判死刑。這過程有各種書籍配合出版宣傳,強生深知大眾對一成不變的厭倦,透過宣告新風格引起人們的興趣,他則穩穩站在舞台中央(14)。

強生也幾乎成了呼風喚雨的教父,他特別喜歡辛辣口味,帶領流行時尚,登上TIME雜誌封面。台灣也受影響,書上寫強生是個大人物,學校老師也流行介紹各種風格,但到底風格的內容是什麼也不重要了,這種跟風的習慣也很難改過來。建築界也愛封神,於是有一篇很辛辣中國豆瓣文章「搜神記」諷刺,並且有張照片被流傳,艾森曼、磯崎新庫哈斯、哈迪等在他的生日派對時向教父致敬(22)。萊特曾用輕鬆的口吻評價:「強生是一個自我宣傳的非專業人士和一名強有力的推銷員」。(15)

在J.B. 范、洛根的『建築』-讓人們居住的建築「建築終於從各種風格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了,就是說,不再束縛於僵化的風格裡」,這是這兩位遊客—強生和希區考克根本沒有接觸到的觀念 (16)。現代建築不再糾結風格,空間觀念的革命才是關鍵。

最早我留意到詭異,是透過郭肇立老師在FB描述「….他自己承認這屋(glass house) 抄襲密斯設計的Farnsworth House;之前1947-48年強生於MoMA策展密斯作品時,密斯曾以此作品為展示焦點,因為這是強生把妺時最用心力的精典之作。1956年為著平息密斯的不滿,之後積極替密斯協調富豪西格蘭家族在紐約興建39層樓高Seagram Building,此大樓成為紐約功能主義現代高層建築的經典,當然強生也掛名分了一杯羹。…. 強生是最懂媒體遊戲的,整個21世紀應該無人出其左右。」(17)。如果發生在當今,早就是炸鍋的醜聞!

在這趟美東壯遊之前,因為有這些閱讀,拼湊著我對這段歷史的一知半解,因爲行程剛好安排參觀強生在康州的玻璃屋(glass house),因此頗期待能親身體會印證。

玻璃屋(Glass House),Philip Johnson設計
玻璃屋(Glass House),Philip Johnson設計

李承寬先生的一句粗話

在參觀強生的玻璃屋前,我實未透過照片看出問題,透過照片也覺得建築物和周圍環境很美。通常會拿密斯的作品比較,因為兩者有類似的概念。

密斯的Farnsworth House (1954)設計,地板從地面抬高,是因為附近有河流通過容易泛濫,回應環境的做法。入口需經過兩個平台,過度後來到半戶外空間,再正式進入室內。平面將廚房設備房置於中央偏一邊,周圍形成彈性分區,有餐廳、起居室與臥室等,這是密斯持續實驗的Core house理論。細長的鋼結構柱從角落退後以打破封閉盒子感受,柱距再依模距合理分配。牆板元素不斷運用脫開手法,創造通透、流動、漂浮、輕巧感受。簡約的空間十足東方禪意,非常優雅。萊特落水山莊也有類似手法,蓋在小溪流水,面對環境和材料的態度上,要表達的抽象意念是一樣的,但我們不會說兩棟房子一樣,因為真的很不一樣,因為他們用了建築上不一樣的字眼,並且組織這些字眼的方式也不一樣。這種掌握與分辨需要建築上的直觀能力(18)。

屋,並告知密斯就按照他的設想去設計。

范斯沃斯住宅 Farnsworth House/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范斯沃斯住宅 Farnsworth House/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來到強生玻璃屋,首先奇怪的是時間的前後關係。原來私下強生看到密斯的idea,並搶前在1949年完成,做了極其直接地演練和赤裸地模仿,屋內也放著密斯設計的家具,又不避諱說他對密斯的仰慕。親自到現場參觀及聽這段故事,有類似概念但細節不到位,例如粗壯的鋼柱置於邊角,樓板直接接地,大門沒有過度直接進入等此外園區還有其他解構屋、瑪雅文化屋等模仿作品,頗符合他對風格的迷戀。

強生並沒掌握密斯作品的內在精神性,甚至也看不到古代希臘、羅馬傳統中的真正內涵,而只能就其所知道的技術性、物質性進行了解,進而進行模仿,建築最後也就難免淪為一種片面的「品味與技巧」罷了(19)。

密斯為 Miss Farnsworth 設計,但業主抱怨她必須時時警衛周圍不能安穩,法律訴訟使密斯當時非常黯淡。而強生玻璃屋完成後外界不斷被吹捧,建築界與藝術界常常在此辦party冠蓋雲集,密斯的Farnsworth house 卻陷入和業主之間的法律官司,誰是使用者在當中非常關鍵。對比密斯的遭遇,真是兩樣情。

強生的玻璃屋現被收錄為美國歷史建築,參觀時我問解說員這段過去,他選擇當作聽不懂,畢竟連建築界也很少公開談這件事。不管如何非議,強生的確改變了建築史,他透過與美術館結盟、操縱媒體、奪權最後實現統治,強生是第一屆普利茲克獎得獎主,這個獎現在幾乎等同建築諾貝爾奬。他的崛起建立在充分掌握公眾的偏好(22)。

李承寬先生提醒不要吃屁!意思是不經思考的模仿,或餵什麽就吃什麼。缺乏思想容易陷入模仿,表裏不一及不細究的速食文化,這樣的情況當今還是持續發生。(20)

切莫思想混亂

孫全文老師演講時提「建築師的思想有其脈絡可循」,「可以從造型、空間、思想欣賞建築,最重要的是思想,因為會帶來影響和啟蒙」。

萊特從老子思想得到啟示,巧妙融合東西方的優點,開創新局面。密斯、黑林、夏隆、李承寬萊特影響,Alvar Aalto則受夏隆的影響(21),這是歐洲有機學派的脈絡。按照這個邏輯,都可以推論誰受誰的影響,日本建築界也會建立譜系,奇怪的是台灣建築界很少提及,彷彿從石頭蹦出來。換一種問法,如果建築師沒有脈絡,那會是發生什麼事?

趙力行不時引李承寬先生的重要提醒:切莫陷入思想混亂(19)。李先生在臺灣如此向他周圍的人們呼籲,不應該一味地向西方學習,要注意在自身優良的文化傳統中尋回「精神性」的優先地位,「技術性」必須受到「精神性」引導。陶特 ( Bruno Taut)也呼籲日本不要一味地模仿西方、要重視自己文化傳統中許多優良的成份。部分日本建築界聽懂了,巧妙揉和東西方的優勢,開創出有特色日本現代設計。台灣有自己氣候條件、包容性很強的文化,不要一昧跟風,而是建立台灣和世界的對話方式,走出自身特色的台灣現代設計。

注釋
  1. 形隨機能 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孫全文P110
  2. 新建築之意義/ 李承寬著 P5
  3. 新建築之意義/ 李承寬著 P4
  4. 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孫全文著 P117
  5. 新建築之意義/ 李承寬著 P5
  6. 自身的建築行動/汪文琦著 P150
  7. 自身的建築行動/汪文琦著 P54
  8. 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孫全文著 P113
  9. 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孫全文著 P116
  10. 新建築之演進/ 李承寬著 P94
  11. 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孫全文著 P165
  12. 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孫全文著 P166
  13. 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孫全文著 P167
  14. Collin St.John Wilson著作「現代建築的另一種傳統,一個未竟的事業」P50
  15. Collin St.John Wilson著作「現代建築的另一種傳統,一個未竟的事業」P49
  16. Collin St.John Wilson著作「現代建築的另一種傳統,一個未竟的事業」P48
  17. 郭肇立老師臉書:強生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o2pbnfBvhyPamEy6V92LXzUm7wg1RN936VUDLzX3M3wuqhBEQBs2kYrYs5uVQuaVl&id=1555218468
  18. 自身的建築行動/汪文琦著 P302
  19. 逆風飛行—李承寬在臺灣的建築教學/ 汪文琦
  20. 自身的建築行動/汪文琦著 P295
  21. 新建築之意義/ 李承寬著 P24
  22. 搜神記 : 強生https://www.douban.com/note/14251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