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光客的喧囂淹沒日常的寧靜,京都正上演一場寂靜的出走潮,誰能守護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靈魂?

Must Try

王冠之重:觀光浪潮下的古都輓歌

京都正被自身的魅力所反噬,這頂全球頂級旅遊目的地的王冠,如今顯得無比沉重。當地居民一句「もう我慢の限界」(已經忍無可忍),道盡了觀光榮景下的辛酸血淚 。

當日本全國慶祝2024年入境旅客數衝上3687萬人次、觀光消費總額上看8.1兆日圓的歷史新高時,京都的巷弄間卻充滿了另一種聲音 。

公共交通被擠得水泄不通,垃圾處理瀕臨崩潰,甚至發生遊客擅闖民宅、破壞庭院的失序行為,將寧靜的住宅區變質為永不打烊的「主題樂園」,磨損著千年古都的優雅與尊嚴,一場甜蜜的災難已然上演。

圍城內的出走:人口淨流出的難堪真相

弔詭的是,在全球旅人爭相湧入的同時,京都的本地居民卻正悄然上演一場「寂靜的出走」。

根據日本總務省2023年的人口移動報告,相較於千葉、熊本等呈現人口淨流入的城市,京都市的「轉出超過」現象正在擴大,意味著遷出的人口多於遷入者 。

此一現象雖置於日本全國人口普遍減少的大脈絡下,但京都的狀況在主要都市中尤為嚴峻,暗示著觀光過熱所引發的居住成本飆升、生活品質下降等在地因素,正發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形成遊客愈多、居民愈少的惡性循環,一步步將京都推向「空洞化」的險境。

永別了,日常風景:祇園老舖的殞落

在觀光客的喧囂聲中,京都的「無形文化資產」正以驚人速度流失。花見小路旁,飄香60年的中華料理「珉珉祇園店」黯然熄燈;歷史超過兩百載的和菓子老舖「するがや祇園下里」也驟然歇業,土地甚至被轉手出售 。

這些被稱為「老舖」(shinise)的店家,不僅是商業活動的載體,更是社區記憶與人際網絡的樞紐。它們的消失,肇因於後繼無人、租金高漲,以及客層從熟客變成了僅追求打卡的過客。

市場的達爾文主義在此展露無遺,只有能快速從觀光客身上獲利的業態得以倖存,而那些需要時間沉澱的文化底蘊,正被無情地淘汰。

巴士分流:一場切割城市的社會實驗

為了解決市民連公車都搭不上的窘境,京都市府在2024年6月推出「觀光特急巴士」(EX100、EX101),此舉無異於一場大膽的社會實驗 。

依據日本新修訂的法規,這條專線得以採用雙倍於普通公車的票價,並僅停靠京都車站與清水寺、銀閣寺等主要景點,旨在達成「市民利用與觀光利用的棲み分け」(用途區隔)。

如此政策形同宣告,在單一運輸系統內滿足兩種截然不同需求的理想已然破滅,城市治理被迫從追求融合,轉向務實的切割管理。雖是權宜之計,卻也改變了都市空間共享的哲學。

交通動脈的再思考:漲價與廢止的雙重策略

觀光特急巴士的推出,伴隨著一系列旨在重塑交通流動的配套措施。過去深受遊客歡迎、卻也造成普通路線極大負擔的市巴士一日券,已於2024年起廢止,意圖提高遊客使用大眾運輸的單次成本,將人流導向地下鐵或其他交通工具 。

此舉與特急巴士的昂貴票價邏輯一致,都是價格機制的應用,試圖以經濟誘因調控人的行為。然而,初步營運數據顯示,儘管特急巴士為遊客節省了可觀時間,但在尖峰時段仍不免受到整體路網的交通壅塞影響而出現延誤,凸顯了單純的基礎設施優化,在總量管制缺席下的侷限性 。

一泊一萬円的豪賭:宿泊稅的激進改革

面對日益龐大的治理成本,京都市將賭注押在稅制改革上,計畫自2026年3月起大幅調高宿泊稅 。新制將現行三級距改為更精細的五級距,其中針對每晚房價超過10萬日圓的頂級客房,稅額將從現行1000日圓飆升至1萬日圓,漲幅高達10倍 。市府預估此舉能讓稅收從52億日圓倍增至126億日圓,用於補強基礎建設與文化財保護 。

該項政策不僅是為了開源,更蘊含著「應能負擔」的社會公平思維,意圖讓高端消費客群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心力。

稅制雙面刃:京都疏離或財政救贖?

然而,這場稅制豪賭也伴隨著巨大風險。旅館業者憂心忡忡,提出「京都離れ」(遠離京都)的警告,擔心高昂的稅負將使旅客選擇下榻於鄰近的大阪或滋賀縣,再以一日遊形式前來觀光,導致京都承受了人潮壓力,卻流失了高價值的住宿消費 。

「一日遊化」的趨勢,可能讓稅改的財政目標落空,同時也無法有效緩解白天的擁擠狀況。大阪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安田洋祐則認為,能從外國富裕層獲取財源,不失為高明之舉,顯示政策利弊仍在未定之天,考驗著市府的決心與智慧 。

威尼斯鏡像:他山之石的啟示

京都在全球並非獨自面對觀光公害的挑戰。義大利威尼斯作為前車之鑑,所提出的應對策略更為激進。

自2024年起,威尼斯市府在特定假日試行徵收5歐元的「入城稅」,針對不過夜的一日遊旅客,未登記者將面臨高額罰款 。此外,威尼斯早已禁止大型郵輪駛入潟湖,並限制旅行團人數上限為25人,同時禁止使用擴音器。

相較之下,京都的宿泊稅與巴士分流雖已是重大變革,但仍未觸及對旅客總量進行直接管制的層面,威尼斯的經驗,無疑為京都未來的政策選項提供了更具想像空間的參考座標。

暢行無阻的資本:外國人投資的法律門戶

海外資金之所以能深度參與京都的地景改造,與日本相對寬鬆的法律框架密不可分。基本上,日本法律並未對外國人取得不動產設下任何國籍限制 。

主要的規範來自於《外國為替及外國貿易法》(簡稱外為法),該法要求非居住者在取得不動產後20日內,需透過日本銀行向財務大臣提交事後報告 。這項規定本質上是為了掌握國際金流的透明度,而非一道審查或限制的門檻。在日圓持續走弱的宏觀背景下,穩定且具文化價值的京都房地產,自然成為全球避險資金的絕佳標的。

無法規管的文化衝擊

日本全國一體適用的《外為法》(Gaitame-hō),在處理像京都這樣的歷史遺產城市時,顯得力不從心。法律條文只看見一筆筆的金融交易,卻無法度量交易背後對社區紋理與文化氛圍造成的衝擊 。

當一間世代居住的町家被外國基金收購改建成高級旅宿時,法律上視為單純的產權移轉,但對當地社區而言,卻可能意味著一個家庭的離散與一段鄰里關係的終結。

法律框架與文化危機之間的巨大落差,凸顯出日本中央立法在應對地方特殊挑戰時的結構性困境,也讓京都市府在管理模式上捉襟見肘。

京町家的美麗與哀愁:軀殼的保存與靈魂的抽離

近年來,將傳統的「京町家」改裝為設計旅店或「一棟貸」(整棟出租)蔚為風潮,許多瀕臨頹圮的老屋因此獲得新生 。這些改造案往往匠心獨具,在保留格子窗、坪庭等傳統元素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化的舒適設備,成功吸引了追求「沉浸式體驗」的國際旅客 。

然而,這股風潮也帶來了矛盾:建築的軀殼被完美地保存下來,但原有的「家」的機能與社區生活的功能卻被徹底抹除。每一棟町家的商業化,都意味著一個在地居民住所的消失,弔詭地成為保存建築、卻加速社區空洞化的共犯。

被製造的「道地」:一種文化商品

町家旅宿的興盛,標誌著一種精緻的「文化商品製造業」的崛起。這些空間提供的並非真實的歷史再現,而是一種經過精心策劃、滿足全球旅客對於「古日本」想像的體驗產品。

從室內設計到服務流程,無一不是為了迎合目標客群的審美與期望,將無形的文化氛圍轉化為有價的商業賣點。這種將文化遺產商品化的過程,雖然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卻也潛藏著風險,可能導致京都的形象被一種單一、淺薄且高度浪漫化的敘事所壟斷,遮蔽了城市本身複雜而真實的樣貌。

不動產市場的冷暖分際

在觀光熱潮的驅動下,京都的不動產市場呈現出複雜的樣貌。根據三井不動產Realty的市場報告,近畿圈內以大阪市的新建公寓價格漲幅最為驚人,而京都市部則相對穩定 。

外國人住宿總夜數(外國人延べ宿泊者数)的數據顯示,來自中國、台灣、美國及韓國的旅客是主力,且各類住宿設施的需求均在增長 。外資不僅活躍於旅館業,也透過J-REIT等管道投入商辦市場 。這股強勁的投資需求,雖然支撐了資產價格,卻也同時推高了本地居民的居住門檻,加劇了城市內部的社會經濟矛盾。

另一種選擇:鄰近都市的磁吸效應

京都市高昂的住宿成本與擁擠的環境,正意外地為周邊城市創造了發展契機。與京都相鄰的滋賀縣大津市,儘管2025年的土地價格相較前一年有所回落,但近年的平均地價仍高於滋賀縣整體水平,顯示了作為京都「衛星城市」的潛力 。

對於精打細算的旅客或尋求更寧靜居住環境的投資者而言,選擇落腳大津,再利用便捷的鐵路系統通勤至京都觀光或工作,已成為一個愈來愈具吸引力的選項。跨縣市的溢出效應,不僅可能改變區域旅遊的版圖,也為京都的城市規劃者帶來了新的變數。

城市治理的十字路口

面對這場因成功而生的危機,京都的治理正走到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過去單純追求觀光客數量的成長模式已顯然走到了盡頭。

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這需要一套更為精密的治理工具,或許要參考巴塞隆納的經驗,該城市曾採取禁止新設觀光設施、中止旅館興建等激烈手段來抑制過度發展 。

京都的決策者必須在維護城市文化根基、保障市民生活品質與促進經濟永續發展之間,做出艱難的權衡。這座千年古都的未來,將取決於此刻的遠見與魄力。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atest Recipe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More Recipes Like Thi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