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足球少年到YouTube僧侶!兵庫縣須磨寺小池陽人住持以親切語言與數位法話,重新定義佛教在當代社會的陪伴角色

Must Try

佛教不只是關於死亡的儀式宗教,而是關於活著的智慧與陪伴!小池陽人住持以YouTube為平台,讓來自日本兵庫縣須磨寺的法話跨越年齡與語言界線,觸動千萬人心!自2017年起,小池陽人便以「生的佛教」為主軸,用親切的語言與故事談論哀傷、失落與希望,其影片總點閱數已突破2100萬次。他不僅在線上傳法,也策劃「H1法話グランプリ」與「須磨夜音音樂法要祭」,以競賽與音樂連結信眾與年輕人。


在日本兵庫縣須磨寺,小池陽人住持正透過簡明親切的語言與動人故事,改變人們對佛教的既定想像。他運用YouTube頻道持續發聲,不再讓佛教只停留於面對死亡的儀式場域,而是引導人們思索生活的意義與情感的深度。這個由他親手經營的「陽人世界」,成為跨世代溝通的橋樑,也讓佛法走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自2017年開始,他便以「生的佛教」為主軸開展線上法話,主題涵蓋「面對無法承受的悲傷」與「雖無所望,但仍有光存在」等人生重大課題。每則影片長度約10分鐘,經過多年的累積,目前已突破2100萬次的總播放量,深受廣大觀眾的支持與肯定。

小池住持強調,「我希望傳遞的是活著所需的佛教,而不是死亡儀式的佛教。」這樣的理念使他跳脫傳統形式,嘗試以現代語彙重新詮釋古老教義,讓佛教回應當代人的情緒與困惑。他認為,如果弘法大師空海活在今天,也一定會選擇YouTube來弘法。也正是在這樣的信念驅動下,他不僅透過螢幕傳法,還積極策劃宗派共融的「H1法話グランプリ」比賽,以及結合音樂與誦經的「須磨夜音音樂法要祭」,希望打造出更開放、友善的佛教交流空間。

小池陽人的出身背景雖非傳統僧侶家庭,但是外祖父是須磨寺的住持。在他9歲那年,外祖父突然過世,為了「讓爺爺高興」,他選擇在葬禮前夕接受得度。然而,這並未立即決定他未來的路。在中學與高中階段,他沉迷於足球與樂團活動,大學則選擇主修都市發展與社區營造,離佛教生活相當遙遠。

在大學四年級時,他曾計畫畢業後先進入企業工作,再思考是否出家為僧。當他向現任住持的舅舅表明此想法時,卻被嚴厲告誡:「既然有當僧侶的念頭,那就現在開始。用半調子的心態工作,是學不到東西的。」這番話讓他陷入長時間的煩惱。正當他內心動搖之際,母親寄來了一本書《がんばれ仏教!(加油,佛教!)》,書中介紹了致力於讓寺廟成為社區中心的高橋卓志住持,使他眼界大開。他發現:「我原來熱衷的社區營造,也能透過佛教實踐。」從此,他決心出家,畢業後前往京都醍醐寺修行,隨後巡禮四國八十八處靈場,最後回到須磨寺擔任住持。

修行生活並不容易。他從自由自在的大學生活進入嚴謹的佛門生活,每日凌晨三點起床,晚上九點就寢,期間進行三次瀑布行、水洗、誦經與讀書。初期雖帶有被迫的感受,但一位前輩的一句話:「這是為了你自己在做的事」,徹底喚醒了他的心境,讓他重新以主動而不是被動的態度面對修行。

在面對數百萬名YouTube觀眾時,小池住持最注重的原則之一,是誠實呈現「未熟的自己」。這並非刻意表現謙虛,而是一種真誠與人性化的傳達方式。他提到,在YouTube初期,一次發表了對上班族應有態度的意見時,父親特地來電提醒:「別用居高臨下的語氣講話,還沒精煉的人就該像還沒精煉的人那樣說話,這正是你最可貴的地方。」這句話深植他心,也成為他的座右銘。

這種真誠的態度,讓觀眾能夠深切感受他的關懷與陪伴。來自福井縣的一封信,更成為他珍藏的「護身符」。信中寫道,一名祖母因失去孫子而陷入極度悲傷,卻因小池的法話逐漸找回微笑與勇氣。這樣的故事並非孤例,每年約有三百封類似的來信,訴說著法話對聽眾人生的正面影響。小池住持深知,這些回應正是他持續發信的最大動力。

他也分享,一名來自福岡的大學生,因中學時期觀看他的YouTube而開始接觸佛教,進而考上京都的佛教大學,甚至特地前來見面。這樣的回饋讓他堅信:「如果沒有開始YouTube,我絕對無法與這些人相遇。」

小池住持的法話主軸之一,是「生的佛教」。他認為,佛教最核心的價值在於「陪伴人們在失去生之意義時,依然選擇活下去」。他指出,若將「生存意義」綁定於某個具體的「生存目的」,一旦失去該目標,便會陷入絕望,甚至選擇結束生命。因此他強調《般若心經》中「空」的智慧:不偏執、不執著、不拘泥,才能看見生命的奇蹟與本質。

針對年輕世代,他常分享「一切皆苦」的觀念。尤其在疫情時期,他曾對中學生演講,提醒他們:「你們的日常從一開始就是疫情的限制之中,這讓你們更能感受到現在的幸福。」他希望年輕人能理解,並非追求「沒有苦的世界」,而是接受「苦是常態」,才不會被痛苦壓垮。

他也倡導「目的本位」的人生態度,主張將每日完成的行動作為評價標準,而非任憑心情波動。他說:「就算今天情緒低落,只要完成了一件小事,那也很好。」這種接地氣的教導,讓佛教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成為實用的生活指南。

在佛教修行與傳播的路上,小池住持也有深受敬仰的導師。他特別提及兩位影響深遠的前輩:已故的般若寺住持福嶋弘昭,以及臨濟宗圓覺寺派管長橫田南嶺老師。福嶋師曾在小池剛開始YouTube時面臨批評,堅定支持他:「別在意,我會守護你,盡管做吧。」這樣的支持讓他有了繼續前進的勇氣。福嶋師也推動將聖德太子穿著過的「糞掃衣」袈裟現代化重製,小池在其逝世後接下此計劃,持續推動傳統文化的再生。

而橫田老師則以其謙遜與開放的態度令人敬仰,身為佛教界的重量級人物,仍持續在YouTube發表法話,並以溫和的語調與親切的笑容深受信眾喜愛。小池從兩位導師身上學習到,不論地位高低,修行與學習永無止境。

他所策劃的「H1法話グランプリ」與「須磨夜音音樂法要祭」,正是將這些理念落實於行動的實例。透過競賽與音樂活動,使佛教更加貼近年輕人與一般民眾的生活。他強調:「先讓人們因為覺得有趣而接觸佛教,之後自然會有更深入的學習與探索。」

小池陽人住持的經歷與實踐,無疑為當代佛教注入了一股溫柔而堅定的活力。他既傳承了傳統的修行與精神,又善用現代媒介與語言,讓佛法跨越年齡與時代的鴻溝,走進更多人的心中。在資訊爆炸且人心浮躁的當下,這樣一位願意坦露「未熟」、分享「苦」與「愛」的僧侶,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生命詮釋方式。佛教不只是寺廟裡的經聲,而是每一位人們日常中,願意去傾聽、理解與前行的力量來源。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atest Recipe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More Recipes Like Thi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