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竹崎站「平甲車」上的竹構空間 6所大學師生共同打開阿里山林鐵車廂的創意想像

延續「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六組建築業界新銳在林業鐵路沿線以竹子當代設計風格的竹構築展現亮眼成績後,在2022的開春則由六組建築設計相關團隊接棒,在嘉義「竹崎站」進行實作與展出。

有意思的是,在竹崎站存放的「平甲車」載運大型木材用途的開放平台式車台成為這次學生新生代的展出地點,既是具有美感、雕塑性的大型裝置、也同時是竹構空間,可讓觀賞者進入空間停留(特定時段),或以不同距離和角度欣賞竹構的創意、體驗以竹構成的空間。

新生代學生們的創意竹構在鐵道平甲車上展開,未來還可移動到不同地方展演
新生代學生們的創意竹構在鐵道平甲車上展開,未來還可移動到不同地方展演

平甲車上的新生代的實構築創意

策展人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許倍銜副教授指出,基地選在平甲車車台是因為其側邊存在結構架設的固定點,方便作品的架設,且存在移動性,讓作品之間可以互相連結或者分開出現,甚或讓作品移動至其他的車站。平甲車上各團隊竹構作品,除了展現竹材應用上的創意、在構造設計層面上追求突破之外,整體設計並與具有歷史意涵的貨車平台產生結合與對話的關係。

在竹崎站存放的「平甲車」載運大型木材用途的開放平台式車台成為這次學生新生代的展出地點,既是具有美感、雕塑性的大型裝置、也同時是竹構空間,可讓觀賞者進入空間停留
在竹崎站存放的「平甲車」載運大型木材用途的開放平台式車台成為這次學生新生代的展出地點,既是具有美感、雕塑性的大型裝置、也同時是竹構空間,可讓觀賞者進入空間停留

可以看到由邱韻祥教授帶領的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學生,將竹子烤彎,以未收邊的流線型量體,懸於空中,反映山林間飛禽、游魚、浮雲的樣態;江益璋副教授帶領的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學生將竹構視為大型傢俱,可坐可躺;林雨祥兼任教師帶領的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學生,將竹與火車冒著滾滾蒸氣的意象相結合,成為一朵朵「竹煙花」,緩緩地在鐵道邊升起;謝淳鈺助理教授帶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學生,看似構造簡單,但連結結構的接頭是全新設計,並使用3D列印,呈現了對竹構造的挑戰。高小倩助理教授帶領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學生,以非傳統結構,讓大量的竹管全部垂直且騰空,呈現飄竹意象;楊詩弘助理教授帶領的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生,則建構一個挖空的空間,透過各種尺度模矩,使人能自然的站、蹲、坐、趴,重現人們在竹林中自然休憩、漫遊的意象。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登山起點也是新生代創意展示點

基地位於竹崎車站前的鐵道空間,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平地線和山地線的分界點,一側通往嘉義市,另一側則面向阿里山山景。阿里山森林火車經過竹崎車站後就開始爬山,1960年代柴油化之前,上山的列車至此需停靠一段時間,將火車頭位置更換,由前拉改為後推,並將原本用於平地的18噸級車頭改成28噸級車頭,以確保上山的安全。

因這特殊的身分,站內有著特殊的三角線構造,這樣的構造可以說是竹崎車站重要性的象徵。學生們在2021年即前來場勘,了解鐵道行駛的軸向如何構成人文脈絡,並進行兩天竹構工作坊的訓練,學習竹編、竹籬笆、竹釘、竹管綁紮、圍束等技法,因此在這次的成果展現也可看出學生學會基本能力後,回到學校用現代的設計思維去思考竹材,並提出創意構想。

竹構產業得以傳承、再創新

一座座平甲台車上展現了新生代勇於挑戰的實驗精神,策展人許倍銜表示:「從新生代的創意表現,我們看到了希望,有一群年輕的學生充滿熱情地接觸了竹這樣的題材,像是點了一把火,我們也希望可以給竹子這樣相對傳統的產業帶來新的可能。」即日起至2022年3月15日,在嘉義竹崎站都可以看到這些新生代精彩的作品,歡迎前來參觀。

參與校系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六大學校作品

竹聲築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指導老師:楊詩弘
設計與施工團隊:吳昀芝、杜昆翰、李芷沅、李弈璇、李曄舜、林子安、林孟萱、陳嬿之、高靖媛、游邛希、黃浩洋、鄭崇明、謝侑呈

竹聲築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指導老師:楊詩弘 設計與施工團隊:吳昀芝、杜昆翰、李芷沅、李弈璇、李曄舜、林子安、林孟萱、陳嬿之、高靖媛、游邛希、黃浩洋、鄭崇明、謝侑呈
竹聲築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延伸五分車垂直正交的外觀透過統調與空間深度的變化將竹子本身材料的美感呈現出來,並以內部空間的垂直性、四面的開口與若隱若現的縫隙表達竹林的原始自然感。
竹聲築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指導老師:楊詩弘 設計與施工團隊:吳昀芝、杜昆翰、李芷沅、李弈璇、李曄舜、林子安、林孟萱、陳嬿之、高靖媛、游邛希、黃浩洋、鄭崇明、謝侑呈
竹聲築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攝影 : 田御銓)
 

延伸五分車垂直正交的外觀透過統調與空間深度的變化將竹子本身材料的美感呈現出來,並以內部空間的垂直性、四面的開口與若隱若現的縫隙表達竹林的原始自然感。

彎曲部分竹子、以曲線破壞原先純粹清楚的構成,進而暗示可活動區域以及引導觀看的視線,也藉由彎曲推翻與以往對我們對竹子的感知。配合與結構合為一體的聲音裝置彷彿讓竹子開始呼吸,並讓觀賞者、裝置以及環境開始產生互動。此外,也透過裝置中的各種尺度模矩,使人能自然的站、蹲、坐、趴,以自己的方式體驗我們的作品,呈現人們在竹林中自然休憩、漫遊的意象。

竹聲築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施工中相片
竹聲築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施工中相片
竹聲築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施工中相片
竹聲築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施工中相片

塊狀時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指導老師:高小倩、黃衍明
設計團隊:孫馨雯、莊乙中、陳盈君、葉子寬、賴玟諭
施工團隊:黃閔琪、徐名韡、莊乙中、魏賦泓鈺、李明駿、賴玟瑜、李亞軒、孫馨雯、蔡筱鈺、許茹毓、張莎妮、徐永承

塊狀時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指導老師:高小倩、黃衍明 設計團隊:孫馨雯、莊乙中、陳盈君、葉子寬、賴玟諭 施工團隊:黃閔琪、徐名韡、莊乙中、魏賦泓鈺、李明駿、賴玟瑜、李亞軒、孫馨雯、蔡筱鈺、許茹毓、張莎妮、徐永承
塊狀時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攝影 : 田御銓)

在基本認知中,過去永遠不再改變,而未來至少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隨著時間的流動,「曾經」對現在的時間點來說,已經成為了過去的一部份;一部份的未來則成為了現在。一個稱作「現在」的特定時刻,從過去朝著未來「移動」,如此便是時間流動的意義。

「現在」並不是在一個時間軸上,而是從一個實在的過去時間點移動到一個同樣實在的未來時間點。現在只會不斷改變,過去與未來只是用來描述這個實在、孤立且變化多端的「現在」的概念,而不是實在的時間。

塊狀時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施工中
塊狀時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施工中

TR no.1/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指導老師:謝淳鈺、王文煒
設計與施工團隊:古紹威、鄭敏真、郭修維、佘婉寧、李佳盈、吳佳諺、秦子昂

TR no.1/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指導老師:謝淳鈺、王文煒 設計與施工團隊:古紹威、鄭敏真、郭修維、佘婉寧、李佳盈、吳佳諺、秦子昂
TR no.1/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攝影 : 田御銓)

車站」本體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了人群聚集的象徵節點,而軌道即是作為串聯每個人文節點的交流網絡。本作品以代表在地特色的竹管材作為創作主體,型態則以雙向錯置的三角錐狀表達各地來往的密集網路。

以金屬件+3D列印客製五金結構做為固定節點,竹材代表軌跡,整體的動態表現以內外的主副支架透過活動關節設計;及拉張結構呈現靜止狀態下的不穩定感,傳達與過往產業熱鬧時的對比及時光消逝的空虛感。

 
TR no.1/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全新設計的3D列印接頭是這件作品的大亮點
TR no.1/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全新設計的3D列印接頭是這件作品的大亮點
TR no.1/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作品施工中
TR no.1/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作品施工中

煙花/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指導老師:林雨祥
設計與施工團隊:江梓瑜、何世翔、林佩欣、林德橡、徐家和、陳玫樺、彭翊軒、黃韋晣、葉誠、楊可興、劉姿斈、賴佩岑

煙花/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指導老師:林雨祥 設計與施工團隊:江梓瑜、何世翔、林佩欣、林德橡、徐家和、陳玫樺、彭翊軒、黃韋晣、葉誠、楊可興、劉姿斈、賴佩岑
煙花/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攝影 : 林雋雅/臺灣竹會)

晨霧朦朧、山谷空鳴。伴著遠處逐漸明朗的鳴笛聲,火車冒著濃煙於拐彎的盡頭駛來。這是竹崎舊有的記憶,滾滾的蒸氣是動力的象徵,在那個林業輝煌的時代。因竹而得其名,因煙而繁盛。我們希望用作品回應當地的發展脈絡。將竹與煙的意象相結合,成為一朵朵「竹煙花」,緩緩地在鐵道邊升起。即使風華不再,依舊能像在竹子生命盡頭綻放的竹花般堅韌。


構築浮雲/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指導老師:邱韻祥
設計團隊:羅凱謙、張詠固、鄭筑云、呂京樺、林郁珈、張宇蒨、張藝薰、曾健倉
施工團隊:羅凱謙、張詠固、鄭筑云、呂京樺、林郁珈、張宇蒨、張藝薰、曾健倉、廖廷翰、 洪詠凡、關宇君、李宜璋、湯鈞霖、馬躍晉、黃厚澍、蔡太平

構築浮雲/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指導老師:邱韻祥 設計團隊:羅凱謙、張詠固、鄭筑云、呂京樺、林郁珈、張宇蒨、張藝薰、曾健倉 施工團隊:羅凱謙、張詠固、鄭筑云、呂京樺、林郁珈、張宇蒨、張藝薰、曾健倉、廖廷翰、 洪詠凡、關宇君、李宜璋、湯鈞霖、馬躍晉、黃厚澍、蔡太平
構築浮雲/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攝影 :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呈現大自然中竹叢隨風搖動,曲而不撓的特性。回應旅客搭乘林鐵,來回晃動,一路進入雲鄉的旅程。

竹構經過烘烤彎曲,以未收邊的流線型量體,懸於空中,模糊反映山林間飛禽、游魚、浮雲的樣態,金屬扣環將竹構固結,以阿里山特有「之」字型鐵道線條排列,在禽魚身上,刻劃入山之路,寫意天地滋潤眾生。

構築浮雲/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施工中
構築浮雲/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施工中

築起/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指導老師:江益璋
設計與施工團隊:王士存、周佑燦、沈柏岳、陳冠庭、杜星臨、張譯勻、楊虹恩、趙子茵、趙安淇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像竹子生長般,有高有低、有近有遠。

以人為林,以竹為山,構築出一個人人都能隨意使用的休憩空間, 能夠站著、坐著、躺著,愜意的享受休閒時光。

穿越山林、橋梁與隧道,實虛互映,構築空間。承載著過去林業鐵道傳承至今文化觀光的歷史。 在有限的時空中,築起你我之間的關係。

2022構竹林鐵新生代展New Generation

展出時間:2022.2.1 – 2022.3.15
展出地點:嘉義竹崎車站
策展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許倍銜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