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立博物館「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開幕 台灣、美國、日本木構造潮流集聚

嘉義市立博物館「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自8月10日在疫情中低調開展,自開展以來受到國內外雜誌及媒體的關注。開展當時因受疫情影響,開幕及動態活動皆延後辦理。如今,在全民共同努力下,疫情趨緩,9月24日舉辦開幕式,由市長黃敏惠、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禹道瑞、蔡孟廷策展人等貴賓開幕,並邀請全體市民一起來參觀最能呈現嘉義木都特色的「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蔡孟廷副教授策展,重現嘉義木都特質

市長黃敏惠表示,嘉義市是個木都,現在博物館內正展出由台灣科大蔡孟廷副教授提供日本最好的展覽品,還有AIT高雄分處處長禹道瑞也提供精彩的資料,共同作為策展的素材;藉由這次特展,讓木都從過去、現在甚至到未來,都能夠形塑這個城市的特質,木都2.0甚至3.0都是未來我們要走的方向,歡迎大家走到博物館,欣賞木造最新建築、比較今昔不同木工技術、嘉市美麗木造美術館及美國Ascent木造建築物,值得大家一看再看。

木都2.0,嘉義市以木造建築展與世界其他國家展開對話

市長黃敏惠表示,透過這次的木造建築展,也讓嘉義市代表臺灣與世界其他國家展開對話。特別是在國內的參展團隊中,也有許多致力於木構建築的建築師團隊一起參展,利用模型及圖面展現臺灣近年來已經完工或設計中的代表性木造建築,藉此讓看展民眾了解木建築特色,進而理解木建築的美好。

 (左起) AIT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禹道瑞Mason Yu 嘉義市長黃敏惠 策展人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蔡孟廷副教授為森林之嘉特展開幕
(左起) AIT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禹道瑞Mason Yu 嘉義市長黃敏惠 策展人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蔡孟廷副教授為森林之嘉特展開幕

禹道瑞處長表示,AIT非常感謝與市府及蔡孟廷策展人來共同舉辦展覽,很開心可以介紹美國的木工建築Ascent,現在正在興建中,蓋好後就會是全世界最高的木造大樓,這次在蔡教授幫忙下,AIT也作了Ascent 的模型,參觀時千萬不要錯過。

策展人蔡孟廷表示,木材是環保、永續的材料,嘉義是木都2.0,是個重要里程碑,該如何去使用、活用木材,讓嘉義市成為最綠化、環保的城市,歡迎大家可以來看展,欣賞最新的木工技術,也可以跟美日聯結,取得國際資訊,除了看展之外,別忘了到嘉義市看看保存非常好的木造建築,欣賞木都之美。

策展人蔡孟廷副教授為嘉義市長黃敏惠介紹森林之嘉展覽
策展人蔡孟廷副教授為嘉義市長黃敏惠介紹森林之嘉展覽

此次展覽集結了多元及國際化的參展團隊,包括3個國家、5個學術機構、9家木業同好及12組建築團隊等產官學界團隊合作,除了展出臺美日三地優秀的木構造相關單位提供之作品外,嘉義市政府更透過這次展覽,邀集了日本NPO法人team Timberize,以及美國在臺協會AIT共同參與,分享木造建築在國外發展的趨勢,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及資料,讓長年致力於發展在地木造建築特色的嘉義木都開啟與國際對話及連結的契機。

策展人蔡孟廷副教授為嘉義市長黃敏惠介紹森林之嘉展覽
策展人蔡孟廷副教授為嘉義市長黃敏惠介紹森林之嘉展覽
美國密爾瓦基「世界最高木造大樓Ascent」模型
美國密爾瓦基「世界最高木造大樓Ascent」模型
嘉義市立美術館模型
嘉義市立美術館模型

為了迎接正式開幕的到來,博物館也特別再進行展場升級,除了在觀展動線上進行調整外,讓大小朋友可以更舒服的看展,展示內容新增了「12345大家遊木都」的單元,透過簡單的數字,讓大家可以輕鬆理解不同數字所代表的嘉義木都特色。如果是對木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展場中也增加了建築師的資訊,讓大家可以更深入的認識這些默默推動永續木造的專業工作者。

隨著「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的正式開幕,象徵著嘉義市推動永續循環、綠色木都的決心與方向,座落在南台灣、保有全臺最多木造建築的木都嘉義,將持續以木都為核心,發揮在地特色並走向國際舞台。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嘉義市立博物館特展廳

參觀時間:周二~日,09:00-17:00

展覽期間:110.08.10~111.01.09

嘉義市立博物館官方網站

森林之嘉特展頁面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場相片

看到世界木構造潮流

目前在台灣,高層的木構建築仍不常見,然而放眼世界,隨著技術進步,自 2000 年部分歐洲國家開始取消對木構造建築的高度限制(原為2樓以下),以及北美國家於 2010 年起逐步放寬木造樓高限制後,各國開始出現多樣的木造大樓設計。

此次展出了日本的三個高樓建築案例。包含:東京大學腰原研究室、team Timberize 提案的「Timberize 200」;由八木敦司、久原裕(Studio Kuharayagi)、team Timberize設計的東京「國分寺FLAVERLIFE本社大樓」;艸建築工房、岸之上工務店的「高知學園新學院大樓8號館」
「Timberize 200」想像在日本1968年所打造的第一棟摩天大樓「霞關大樓」原址上,打造的 200 公尺高木造大樓設計。(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Timberize 200」想像在日本1968年所打造的第一棟摩天大樓「霞關大樓」原址上,打造的 200 公尺高木造大樓設計。(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高知學園新學院大樓8號館」則是使用當地生產木材作為主要結構所建造的 CLT (Cross laminated timber,縱橫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工法)建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高知學園新學院大樓8號館」則是使用當地生產木材作為主要結構所建造的 CLT (Cross laminated timber,縱橫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工法)建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國分寺FLAVERLIFE本社大樓」 7 層樓高的建築是日本國內首座「鋼骨內藏型」鋼木合成混構造建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國分寺FLAVERLIFE本社大樓」 7 層樓高的建築是日本國內首座「鋼骨內藏型」鋼木合成混構造建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國分寺FLAVERLIFE本社大樓」 7 層樓高的建築是日本國內首座「鋼骨內藏型」鋼木合成混構造建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國分寺FLAVERLIFE本社大樓」 7 層樓高的建築是日本國內首座「鋼骨內藏型」鋼木合成混構造建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2020年開始,歐盟規定所有新建物皆須達到接近零耗能的標準,木構造建築相較於混凝土,固碳、輕質的特性更是扮演重要角色。
展中亦有美國西雅圖「布里特中心(Bullitt Center)」,運用鋼結構與木結構組成的6層樓混合構造商辦大樓,使用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認證的木材,並結合太陽能與雨水回收系統,使其成為全世界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而美國密爾瓦基「Ascent 大樓」,是一座總高 86.56 公尺、共計 25 層樓的高層複合式集合住宅,2022 年完工將成世界最高的木造大樓。
布里特中心(Bullitt Center)。(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布里特中心(Bullitt Center)。(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布里特中心(Bullitt Center)。(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布里特中心(Bullitt Center)。(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密爾瓦基「Ascent 大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密爾瓦基「Ascent 大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密爾瓦基「Ascent 大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密爾瓦基「Ascent 大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看台灣木構造建築的多彩多姿

其實台灣也有許多現代木構造建築,展覽也精選近年完工的臺灣在地案例:包含​​台中「綠川木構橋」、高雄「六龜木屋」、台東「池上火車站」、桃園「崙坪木構棚」、新竹「CINCIN啤酒屋」,與台南「德光教會」。

建築師姜樂靜設計的「綠川木構橋」,以木構桁架構成提供穿越的筒狀空間,並特別選用小斷面構件打造的輕量化結構,有效控制人們行走時產生的震動感。(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建築師姜樂靜設計的「綠川木構橋」,以木構桁架構成提供穿越的筒狀空間,並特別選用小斷面構件打造的輕量化結構,有效控制人們行走時產生的震動感。(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建築師姜樂靜設計的「綠川木構橋」,以木構桁架構成提供穿越的筒狀空間,並特別選用小斷面構件打造的輕量化結構,有效控制人們行走時產生的震動感。(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建築師姜樂靜設計的「綠川木構橋」,以木構桁架構成提供穿越的筒狀空間,並特別選用小斷面構件打造的輕量化結構,有效控制人們行走時產生的震動感。(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考工記」創辦人洪育成設計的「六龜木屋」,建造過程無需使用複雜機具或技術,透過施工容易的木構造系統,帶領當地年輕人一起搭建,藉此也將木工技術引入勞動力外流的偏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考工記」創辦人洪育成設計的「六龜木屋」,建造過程無需使用複雜機具或技術,透過施工容易的木構造系統,帶領當地年輕人一起搭建,藉此也將木工技術引入勞動力外流的偏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考工記」創辦人洪育成設計的「六龜木屋」,建造過程無需使用複雜機具或技術,透過施工容易的木構造系統,帶領當地年輕人一起搭建,藉此也將木工技術引入勞動力外流的偏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考工記」創辦人洪育成設計的「六龜木屋」,建造過程無需使用複雜機具或技術,透過施工容易的木構造系統,帶領當地年輕人一起搭建,藉此也將木工技術引入勞動力外流的偏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大藏設計」設計的「池上火車站」,原為日治時期所建的木造站房結構,隨著建築老化,大藏設計以「穀倉」意象來設計新池上車站,車站大廳以巨大的拱樑撐起屋頂,跨距高達12公尺,是臺灣現今尺度最大的國產結構彎曲集成材。(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大藏設計」設計的「池上火車站」,原為日治時期所建的木造站房結構,隨著建築老化,大藏設計以「穀倉」意象來設計新池上車站車站大廳以巨大的拱樑撐起屋頂,跨距高達12公尺,是臺灣現今尺度最大的國產結構彎曲集成材。(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大藏設計」設計的「池上火車站」,原為日治時期所建的木造站房結構,隨著建築老化,大藏設計以「穀倉」意象來設計新池上車站,車站大廳以巨大的拱樑撐起屋頂,跨距高達12公尺,是臺灣現今尺度最大的國產結構彎曲集成材。(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大藏設計」設計的「池上火車站」,原為日治時期所建的木造站房結構,隨著建築老化,大藏設計以「穀倉」意象來設計新池上車站車站大廳以巨大的拱樑撐起屋頂,跨距高達12公尺,是臺灣現今尺度最大的國產結構彎曲集成材。(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位在崙坪文化地景園區的「崙坪木構棚」,建築設計師方尹萍延伸「落葉歸根」的構想,主結構體採用木鋼混合構造,使用防腐處理的美國花旗松曲面集成材與國產柳杉,勾勒出優美曲面,彷彿一片葉子輕輕落於基地上。(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位在崙坪文化地景園區的「崙坪木構棚」,建築設計師方尹萍延伸「落葉歸根」的構想,主結構體採用木鋼混合構造,使用防腐處理的美國花旗松曲面集成材與國產柳杉,勾勒出優美曲面,彷彿一片葉子輕輕落於基地上。(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位在崙坪文化地景園區的「崙坪木構棚」,建築設計師方尹萍延伸「落葉歸根」的構想,主結構體採用木鋼混合構造,使用防腐處理的美國花旗松曲面集成材與國產柳杉,勾勒出優美曲面,彷彿一片葉子輕輕落於基地上。(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位在崙坪文化地景園區的「崙坪木構棚」,建築設計師方尹萍延伸「落葉歸根」的構想,主結構體採用木鋼混合構造,使用防腐處理的美國花旗松曲面集成材與國產柳杉,勾勒出優美曲面,彷彿一片葉子輕輕落於基地上。(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建築師廖偉立、陳冠帆設計的「德光教會」,建築主體以清水混凝土建造,而頂端則採用木構V型柱撐起屋頂,並在建築外層設計鋁製格柵,混合材料的構造在光影下形成詩意般的空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建築師廖偉立陳冠帆設計的「德光教會」,建築主體以清水混凝土建造,而頂端則採用木構V型柱撐起屋頂,並在建築外層設計鋁製格柵,混合材料的構造在光影下形成詩意般的空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建築師廖偉立、陳冠帆設計的「德光教會」,建築主體以清水混凝土建造,而頂端則採用木構V型柱撐起屋頂,並在建築外層設計鋁製格柵,混合材料的構造在光影下形成詩意般的空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建築師廖偉立陳冠帆設計的「德光教會」,建築主體以清水混凝土建造,而頂端則採用木構V型柱撐起屋頂,並在建築外層設計鋁製格柵,混合材料的構造在光影下形成詩意般的空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覽概述

近年永續循環議題的倡議,讓我們重新思考山林於現代生活的角色,也成為往日木都再現風華的契機。

透過整理過往的嘉義的林木歷史、尋找深藏在這座城市的木材DNA,我們想像在嘉義打造一座巨大的木造森林:一座以木構造建築為基底的永續城市,希望透過現代木構造的引介為道,讓嘉義木都再進化,朝向全臺最綠的新一代宜居城市邁進。

嘉義擁有豐富森林資源,大街小巷中遍藏木建築,是全臺最大的木造城市,森林的樹中儲存了大量的碳,將樹當作木材蓋成了木建築,則碳儲存的時間就會變得更長,所以嘉義木都就是一個『儲碳的巨大森林』。由木造森林構成的城市風景,孕育著屬於嘉義人的森林之嘉。

以森林打造的家園,彷彿生活在森林般自在

森林之嘉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希望在這個有著「木都」美名的城市,與市民們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木材DNA,將嘉義打造成為全臺最綠的新一代宜居城市;也希望透過呈現木構造的城市風景,孕育出屬於嘉義人的永續未來。

臺灣最早的木造都市

單元一: 儲碳城市的誕生

日本治臺初期,便開始積極探索、開發臺灣豐富的資源,其中阿里山林場是最早開發的山林地。

座落在阿里山腳下的嘉義,就成為林木開採後重要的集散與加工地;而沿著運輸林木的阿里山林業鐵路一路下山、到達平地的北門車站一帶,就匯聚了許多製材加工的廠商,而有「檜町」之稱。木材的使用也深入當地民眾的生活,有「木都」美名的嘉義,也在當時興建了大量的木造建築

從山林到固碳城市

都市中的碳循環 砍樹如何救地球?

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出氧氣,碳在樹體內會以有機形式固定、儲存下來,因此森林是優良的固碳基地。

因此,若將森林中的樹作為建材使用,就能讓碳繼續在木材中維持儲存狀態;當木材被用來蓋成木屋,這種碳儲存的狀態就能繼續跟著木屋一起維持約30~50年。當木屋朽壞,木建材能透過分解膠合技術再製成木家具,繼續延續木材壽命;當木家具用壞了後,還能繼續拆解成更小的木材製品。透過這樣的使用循環,碳被儲存在木材中的時間就能盡可能地延長。

單元二: 森林的多樣用途

森林裡有很多種樹,然而並不是所有林地都適合砍伐作為林木資源。根據森林資源的永續觀念,可以將之區分為天然林與人工林。

天然林vs人工林

天然林是以自然的力量,不經過人為助長、自然形成的森林,通常孕育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系。人工林則是人工栽種、培育、養護的森林,通常以未來使用作為目標,因此經固定時間後會砍伐利用,也會在砍伐後現場回植新的樹苗。

從永續觀點來看,砍伐作為木材的樹木,應該由人工林來栽植、取得,並透過重複的種植、培育、砍伐的循環,確保人工林的永續利用。

天然林與人工林的比較
天然林與人工林的比較

單元三: 木材的千變萬化

蓋一棟木造建築時,建築就必須擔負起保護的功能,讓居住在其中的人們能夠安心。那麼,在建築中,建材需要有哪些必要功能?而木材有哪些特性,是適合作為建材使用呢?這些特性是否也影響到使用的方式與表現?

讓我們從木材千變萬化的性質談起,看看木材是否可以達到當作建材的標準吧。

現代木造需要透過製材加工所得的木構件,來進行組裝。製材就是將砍伐的原木,加以剖切、乾燥、加工,分割成可因應不同需求的大小不同斷面板材的過程;建築物各個不同結構構件,也有不同斷面需求:比較大斷面的梁柱則需要生長較長的木材才可容易取得

森林到木建築的永續循環

在保育生態的前提下,以有計劃栽植的「人工林」作為建材的來源,就是這個問題的解答。在21世紀的現代,不管在北美、歐洲、日本,都有著類似的作法:在人工林中固定種植作為建材的樹木,如臺灣柳杉、北美花旗松、歐洲雲杉、日本柳杉等。當樹木長到一定大小時,就可以砍下當建材,並在原地種下另一顆小樹苗,確保人工林可以永續發展,木材也可以永續利用。

如此一來,既可保育原始森林長久孕育的生態,同時透過不斷砍伐、回植人工林,就能更進一步地促成林木資源的永續並同時兼顧環境生態保護了。

單元四: 構築現代木造

現代木造需要透過製材加工所得的木構件,來進行組裝。製材就是將砍伐的原木,加以剖切、乾燥、加工,分割成可因應不同需求的大小不同斷面板材的過程;建築物各個不同結構構件,也有不同斷面需求:比較大斷面的梁柱則需要生長較長的木材才可容易取得。

為了增加森林循環的效率,人工林常見的樹種常常為生長較快、但樹徑較小的樹種,也會透過疏伐的方式快速取得小徑木。當需要大斷面的梁柱時,則可透過將製材分等、膠合的方式製作工程木材,滿足各個不同的建築需求。

單元五: 木質生活好空間

一走進木造生活空間,撲鼻而來的就是陣陣的木頭香。接著,木質空間溫潤的質感,馬上就讓人沉澱下心情,享受片刻的悠悠自在。

嘉義常見的日式木造建築,都是用制式的工法來施工所完成。舉凡空間尺寸的長寬大小、各空間部位名稱、需要擺放多少榻榻米,乃至於柱樑的尺寸,木材樹種的選擇,都隱藏著空間秩序與職人大工的經驗傳承。

單元六: 木造建築巡禮

現代木構造建築並非僅僅只是想像,現在在臺灣就有許多的現代木構造建築以各種型態現身:不管是木屋、橋、車站、棚架或教會,人們能感受到逐漸成熟的現代木構造已經慢慢地進入日常生活中。

本單元精選近年完工的臺灣在地案例,邀請建築師提供模型,帶領大家思考這些建築「為何如此設計?」,同時透過木構造的建築模型,也能讓民眾從縮小的骨架感受到建築的結構美。

世界木造發展現況

世界高層木造建築的競賽,大約在2000年後展開。這是因為2000年以前,歐洲各國建築法規對木造建築的高度限制平均在2樓高度以下,而2000年開始,部分歐洲國家開始取消對木構造建築的高度限制。

在2000年到2010年間,德國柏林、瑞典英國倫敦等地都出現了7到10層樓高的建築。2010年後,歐洲各國開始實驗木造建築的各種可能性,北美則在2010年開始逐步放寬木造樓高限制,人們開始建造超過10層樓高的大樓。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教育講座

報名連結:因疫情影響,本活動時間暫訂,將另行公告開放報名時間。

細說嘉義木都的歷史與未來

時 間:9月4日下午01:30~04:00
講 者:陳正哲 副教授-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地 點:嘉義市立博物館簡報室
報名方式:因疫情影響,活動時間暫訂,將另行公告開放報名時間
講座內容:阿里山上,臺灣特有的檜木資源,在日治時代被大量運往日本當作建材使用,因為地利關係,嘉義市成為了木材集散地,擁有了「木都」的美名,後來林木資源因為保護意識及法規限制,林業不再是臺灣的主要輸出產業。如今我們有了新的意識,新的觀念,新的工法,嘉義市也往「木都2.0」邁進,本次講座將細說嘉義木都,重返木都的歷史,駛向木都的未來。

國產材的多元應用

時 間:9月18日下午01:30~04:00
講 者:林法勤 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地 點:嘉義市立博物館簡報室
報名方式:請按此連結報名https://pse.is/3nhs3z
講座內容:台灣有著豐富森林資源,但森林的生長也需要新陳代謝更替,除妥善保護原始林,適時疏伐並將木材適當應用,反而有利整體環保護,適度疏伐林木及推廣國產木材地產地銷,減少木材使用的碳足跡,是林業永續經營的發展方向。

有想過嗎?登山步道設施安全嗎?木質景觀設施安全檢測

時 間:10月2日下午01:30~04:00
講 者:楊正裕
地 點:嘉義市立博物館簡報室
報名方式:因疫情影響,活動時間暫訂,將另行公告開放報名時間
講座內容:台灣有相當多登山步道提共給民眾使用,而為了保護環境通常會使用較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木棧道來進行鋪設,而平常走在山林中的木棧道其實潛藏了許多大學問在裡面,此演講將講解,如何判定合格安全登山步道,以及其他木質景觀設施的安全檢測基準。

樹怎麼會倒!?—從力學角度談樹木安全

時 間:10月16日下午01:30~04:00
講 者:黃彥三 博士
地 點:嘉義市立博物館簡報室
報名方式:因疫情影響,活動時間暫訂,將另行公告開放報名時間
講座內容:樹木健康與否,其組成要件包含活力與生命力。活力和樹木本身基因有關;而生命力則與有無好的及正確的維護管理有關。往往在種植樹木過程中,大家會去選擇基因好的樹種來種植,卻疏忽好種也要有好的維護管理,種植者不是只有種植完當下的保活任務,也包括種植後續的維護、管理。新植樹木的初期健康管理非常重要,都會在此演講中與大家詳細說明。

木造建築的曲線美

時 間:10月30日下午01:30~04:00
講 者:方尹萍/福樟實業/象集團
地 點:嘉義市立博物館簡報室
報名方式:因疫情影響,活動時間暫訂,將另行公告開放報名時間
講座內容:一個地景木構的新挑戰,一場從設計規畫到整體整合各方專業人員,以及現場施工技術分享。挑戰台灣日前最遠跨距38M膠合梁之木構作品,過程如何跨國與美國加工廠合作,並如何破解各種難題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難題。

木構造的構築系統與實踐

時 間:11月13日下午01:30~04:00
講 者:陳冠帆
地 點:嘉義市立博物館簡報室
報名方式:因疫情影響,活動時間暫訂,將另行公告開放報名時間
講座內容:木結構已是全球建築界的新星,這從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採用木結構設計即可窺知一二;而我們該如何接軌木構世界,如何讓我們的鋼鐵叢林變成宜室宜居的木構叢林,需要大家對於木構造擁有更多系統化的認知。

美國闊葉木的永續發展與產品應用

時 間:暫定11月中下午01:30~04:00
講 者:美國AIA建築師
地 點:嘉義市立博物館簡報室
報名方式:因疫情影響,活動時間暫訂,將另行公告開放報名時間

木建築的詩意

時 間:11月27日下午01:30~04:00
講 者:洪育成
地 點:嘉義市立博物館簡報室
報名方式:因疫情影響,活動時間暫訂,將另行公告開放報名時間
講座內容:一個舒適的自然觀是讓身心融於青山綠水,融於自然中,建築也不例外,木結構在建築之中的使用,充分體現了人、建築、自然的和諧統一,此演講將帶領聽者一同理解木建築在生活上的所體現的優點與舒適。

森林之嘉學習單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學習單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學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