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在2023年推出主題大展「超出建築— —田中央+七位藝術家」 聯展,從2023年2月11日到4月23日展出,由王俊雄擔綱策展人,邀集黃聲遠與田中央工作群、林聖峰、蔡明亮、陳逸恩、聶永真、江國梁、姚仲涵共同參與,以橫跨建築、設計、電影、視覺及表演藝術的創作語彙,展開跨域合作,交疊構築一個深入感受田中央建築的場域,創造超出想像的建築群像展覽。
策展人王俊雄表示,建築是一個永無止境且開放理解和詮釋的過程,並非僅由建築專業界所能定義。由建築師黃聲遠創設的田中央,創造一種與地方環境相融合的建築實踐,並且以開放方式連接各領域的創作者介入。
這檔展覽展出者都曾以不同方式介入田中央的建築,我們不僅開放地邀請展出者,也包括觀者,在之前互不相通的世界之間,透過展覽進行關係的回補和重塑,期許超出建築,可以成為不同世界之間的鏈結點。
以建築深耕宜蘭,揚名國際的「田中央」,二十多年前從最初一人建築師黃聲遠開始,到逐漸發展成一群一起在宜蘭工作的青年建築家「意志同盟」,他們創造出一種能跟地方生活和環境相融合的建築實踐,在台灣豎立獨樹一幟的建築語彙,也獲得國際上的認同與肯定。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讓建築成為眾人的體驗
在此次展覽中,黃聲遠帶領田中央團隊,與藝術家們在不同路徑和時空脈絡中相遇合作,進而發展出一系列對話,呼應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對於建築的定義:「讓建築成為眾人的體驗,蔓延、連結、開放,長出不同的枝節,拓展出更多的空間契機 ,更進一步向每位觀眾遞出一份當代建築體驗的邀請,以建築為媒介在此相遇相聚,共同創造連結。」
蔡明亮《出去走走》凝視「田中央」所關注的視野
入口處展出導演蔡明亮《出去走走》的影像,鏡頭下一幕幕山色、水影、稻田、溪流、飛鳥,引領觀眾走進宜蘭的風景裡,一同凝視以宜蘭為基地的「田中央」所關注的視野。而持續14年以鏡頭貼身紀錄田中央的導演江國梁,則剪選多部團隊認真的在山、海、土、水中工作與生活的真實狀態,從過去的日常,拼貼出田中央眼中所眺望的未來圖景。
林聖峰《形成》傳遞田中央建築理念
擅於展場空間詮釋的建築家林聖峰,以無數鋼條交織出的兩片曲面恣意地舒展在這紅磚空間,搭構出觀眾可不受限佇立、行走,或在曲面上坐臥的體驗空間《形成》,打開前所未有的知覺交流,傳遞出田中央建築對於自由、開放與探索的理念。
形是生成的,縱使被物理限制著,空間仍然執拗地依自己的意志生長,因此產生多層次身體經驗與心理感受,這是田中央篤信的。
這裡是免費的公共廣場,驗票閘門被蓄意推後。剔除這兩個展間多年來的封閉和黑暗,戶外的市景、聲音、明亮的光線和自由的空氣進入了,每一塊磚也回復紅潤血色。兩片曲面在牆體之間恣意地生長著,轉換到它們最適宜生長的角度,也讓出空間讓對方舒適伸展。
半透明的曲面由單一尺寸的角鐵構成,簡單而粗獷,循其結構原理及空間企圖生長,佔據空間同時編織空間。形成室內展間及廊道之間場域的重新界定與相互滲透流通。觀者在其間佇立、行走,或在曲面上坐臥,形成具有多重關係的感知經驗。知覺被打開,交流才可能真正發生。此展間亦展出江國梁拍攝之短片。
黃聲遠 《在建築之前》對於「自由想像」的提醒
《在建築之前》釋出落腳宜蘭前的建築師黃聲遠求學及成為建築師的過程,包括:在學時期製作的模型、只畫了四小時卻贏得大獎的競圖等,一件件書寫語錄、照片、畫作及模型,如閱讀小說般的鋪陳線索,這些不受限的「習作」,成為進入建築體制後對於「自由想像」的提醒。
二樓樓梯間播映導演蔡明亮拍攝田中央「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與周圍的自然生態為背景的第八部行者作品《沙》,身著紅色袈裟的行者踽踽而行,在陰灰天空下迎著冷冽的東北風,慈悲而堅定。行者緩緩踏出一步,和上下樓梯觀者的心跳共鳴著。《宜蘭》紀錄片是蔡明亮拍攝南館市場、城隍廟的早餐店、復興路的燒餅店、宜蘭的山水和稻田的日常影像,呼應田中央建築深受宜蘭地貌風土與人情牽引。
建築是一種生產體制。在還未透過這個體制生產建築之前,想像還有很大的自由。做建築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進入這個體制、運用它但又不為它所限。在建築之前的創作,雖常被認為只是習作,但它的自由常能提醒我們,未知還是比較好。
黃聲遠以又像小説又像文件的方式呈現展品
黃聲遠在展間靠近天花的一角、三面牆以及一張桌子上,釋出了《在建築之前》的五條線索,包括了:
- 1982年,大二時手作的一個《新幾內亞小屋》模型。
- 1988年,自己出題目給自己做的「風動石公廟整建設計」。
- 1989-91年,三張自己發明的碳筆畫,還有複合媒材模型,以及一個只畫了四小時卻贏得大獎的競圖。
- 1994年,剛開始進入建築。和阿亮及文豐研究桂竹林聚落,在不同厚度的描圖紙上手繪籃球場和副公廳;還有,礁溪林宅設計初期畫的百分之一剖面圖,在猜想該怎麼用建築?
- 提供開放性解讀的、多在各種場合發表過的某些文字。
這些「習作」散發出來某些氣味,例如:喜歡纖細和厚重的對比、對階級象徵過敏、有效的反諷或抵抗、召喚地景(基礎設施)尺度的張力、身體和社會政治的互動、種族和文化禁錮的化解、時間和地點有能力跳躍重疊、顯微鏡般的敘事、幽默⋯⋯。
聶永真《假建築》展現立體建築與平面設計的轉化創意
設計師聶永真《假建築》展現立體建築與平面設計的轉化創意,聶永真挑選田中央五件代表作及二本為其操刀之出版品,將這些建築及書籍所展示的色彩、比例、構成方式進行取樣,再將它們解構後重組、配置、裁切而成紙張,並藉其各類紙張間不同的結構特性,成為混合視覺思維及紙媒所構成的立體柱型作品 —— 七組似建築非建築、似平面非平面的「假建築」。
建築設計與平面設計在尺度上有著明確的分野,在不同的維度上亦有各自常用的傳達媒材。平面設計最為刻板印象的承載媒介為紙張,好比混擬土柱體結構之於建築的聯想;於此,聶永真以紙張為媒材、田中央建築作品為文本,藉具象的形式陳列抽象的記憶經驗,透過建築與平面設計之間的類比式轉化,相互結合成第三種形式的「平面柱」。
田中央工作群歷年於建築作品上的色彩應用皆有其個別且明確的識別度,能夠引發觀者對於特定作品的「感性印象」,鑑此,聶永真挑選田中央五件代表作及兩本為其操刀之出版品,將這些建築及書籍所展示的色彩、比例、構成方式進行取樣,再將它們解構後重組,依田中央作品完成的年代序將其配置於由大至小、以經濟尺寸裁切而成的紙張上,並藉其各類紙張間厚度、密度、絲向結構等不同的特性,在展期間一如建築般在環境下產生不同幅度的變化,成為混合視覺思維及紙媒所構成的立體柱型作品 —— 七組似建築非建築、似平面非平面的「假建築」。
姚仲涵《時間》展現田中央鋪陳空間的思維
藝術家姚仲涵《時間》試圖展現田中央透過時間逐步鋪陳空間的思維,由三個螢幕組成,分別即時播放宜蘭田中央的工作現場、空拍田中央的建築,以及展覽期間他在田中央建築現場的四場直播演出,以時間連結真實與異地的空間, 透過自由不受限的聲響,將他現場表演的空間感受直接傳遞給展場的觀眾。
時間作為空間的連接器。時間是建築的深層結構,建築該如何去回應時間的挑戰呢?和時間共謀或許是值得一試的方法。就跟田中央一樣,放鬆,讓時間恣意地改變建築;在時間的侵蝕中,僵固的建築重獲生命。姚仲涵曾用七段聲音來評論田中央的壯圍沙丘,1聲音是他進入建築世界的時間鑰匙,透過身體感官讓我們慢慢意識自己速度的轉變。
在本展間姚仲涵架立三個螢幕
- 播放宜蘭田中央與展場同時間的工作情境。這不是偷窺或監視,而是對於時間連結空間的好奇感,也呈現真實的工作狀態。
- 空拍田中央建築。基地外的時間和空間總是田中央建築的重要組成之一,對山、對海、對樹林、對稻田、對天空;空拍呈現這樣的存在。
- 四場直播演出,連結田中央建築現場與MoCA展場,真實與再現在此時疊合。透過自由不受限的聲響,姚仲涵將他在現場的空間感受傳遞給展場的觀眾。
陳逸恩《身體的跟建築的》
舞蹈家陳逸恩《身體的跟建築的》回訪個人生命經驗裡兩個重要的關鍵建物場域:成長於宜蘭的「老家」、田中央建築的「雲門劇場」。以感官直面建物、腦袋思索語言、身心回憶拼貼肢體動作,透過三個不同面向,去重組出記憶隨著時間延展後,建築與自我情感連結的身體感。
《Together》位於二樓最大展間,以田中央強調建築是集體表現的形式,打造一座架高階梯平台,觀眾可隨著導引路徑自然遊走,登高俯瞰整個展場或是沉浸觀賞七位藝術家與田中央的影片、模型、作品等,彼此穿越逐步互相滲透展開新的關係,在這開放的空間狀態中,召喚出真正together共同生活的社群本質。
展覽期間,藝術家姚仲涵與舞蹈家陳逸恩亦將進行展演活動,讓建築的時間向度被探索,而這也是田中央建築的一項特點:當建築自知不再永恆,就得在時間面前低頭,和時間做朋友。詳細的展演活動與展覽相關活動訊息,請參見當代館官方網站或臉書粉絲專頁公告。
超出建築 田中央+七位藝術家 展覽簡介
本展展出七位藝術家從各自出發,通過不同路徑、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中,與田中央建築相遇、協作、甚而碰撞的多種圖景。邀請觀者通過凝視去思考,在當代世界中,何謂建築?建築的目的為何?
我們今天所習用的「建築」,是在日治時期被引進臺灣的,有著殖民現代化的語境。在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時,日本翻譯「architecture」為「建築」;而「architecture」在西方,是古希臘時期被開始使用,那時認為建築為藝術之首,建築師為諸種技藝者的領導者和整合者。二千年來,這個從製作角度被發明的語詞,幾次地被復興,成為西方建築專業界試圖在其內部維持的神聖認知。而在殖民現代化的語境中,類似的專業及其認知在臺灣被建立起來。
然而,對於非建築專業的尋常人來說,建築是個生活物件;而且就跟許多人生活中的人造物件一樣,這些人造物件不僅具有使用上的物質意義,它們也表達我們,甚至會塑造我們。從象徵的角度來看,生活物件擁有被多種闡釋的可能,同一個生活物件,對於不同的人能傳達不同的意義;反過來説,同一意義對於不同的人們,可以用不同的物件以多種方式獲得象徵。由此看來,沒有中性的建築,人們對建築的理解和認識,並不存在統一性的、單一或唯一的意義。因此,建築並非僅由建築專業界所能定義,architecture代表的是一種專業的神話。
值得注意的是,創造是不可能無中生有的,意義或者說象徵的產出,總是只是對原有意義進行再造,新的意義總是從原就存在的意義中再構而生。製造視角產生的architecture,並非全然無的放矢,也是這個意義建造和再建造過程中的一環,但它只是一部分。建築因此是一個永無止境且開放理解和詮釋的過程,它不會永恆,永遠達不到終點,也無法知曉下一個意義是什麼樣?藉著空間,建築的意義建造與再造,不再只是概念上的體會,而是能讓人真實感受、情緒和獨特的全感式審美體驗。因此,建築是擁有多種方式的意義建造過程。藉此,人們基於對於自身理解和想像的改變,持續改變著建築;建築,也以相同的方式,不停地改變著人們對於自己的認知與認同。建築是個真實與想像的交界,可以容納多重意義,讓自我與他者開放溝通、交疊彼此想法、進行微調和轉變的處所。
田中央工作群由建築師黃聲遠在宜蘭創設,他們嘗試創造一種能跟地方生活和環境相融合的建築實踐,並且以多種的開放方式,連接不同技藝者加入他們的創作生活;本展的展出者都曾以不同方式介入田中央創作。本展即是一個迷你的建築,通過對於田中央建築的闡釋,開放地邀請—不僅是展出者,也包括觀者,在此交疊和轉變,創作意義並理解他人,在之前互不相通的世界之間進行關係的回補和重塑。超出建築,成為不同世界之間的鏈結點。
超出建築 田中央+七位藝術家 聯展相關教育活動
系列講座
第一場|田中央建築
日期|02/11(Sat.) 14:00-16:00
主講|筏久美子Ikada Kumiko/日本東京間藝廊(TOTO GALLERY‧MA)館長
第二場|天地間的勞作與設計——田中央與現代臺灣
日期|03/19(Sun.) 15:30-17:30
主講|詹偉雄/社會觀察家
第三場|忘記時間的美學
日期|04/09(Sun.)14:00-16:00
主持|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陳宣誠/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教授
第四場|一起和風一樣自由
日期|04/22(Sat.)14:00-16:00
主講|黃聲遠/本展參展藝術家
藝術家面對面
日期|03/11(Sat.)13:30-16:40
主持|王俊雄/本展策展人
第一場|13:30-15:00
第二場|15:10-16:40
展演活動
●身體的跟建築的+感覺現場
日 期|02/12(Sun.)15:50-16:30
演出者|陳逸恩、駱思維、林柔雯、姚仲涵
地 點|當代館一樓、二樓主展區
●身體的跟建築的
第一場 03/11(Sat.)10:30-13:00
第二場 03/18(Sat.)10:30-13:00
演出者|陳逸恩
地 點|當代館一樓、二樓主展區
●感覺空間
日 期|展期間的星期三、四、六或日(演出日期視天候狀況而定,詳見當代館官網與FB粉絲專頁公告)
演 出 者|姚仲涵
展演地點|津梅棧道、宜蘭三星鄉、台北植物園、壯圍沙丘
直播地點|當代館二樓203展間
專家導覽
2/12(Sun.) 14:00-15:30|王俊雄/本展策展人
3/12(Sun.) 14:00-15:30|黃聲遠/本展參展藝術家
3/19(Sun.) 13:30-15:00|黃啟清/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校長、首席教授
4 / 2(Sun.) 14:00-15:30|田中央工作群/本展參展藝術團隊
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簡介
王俊雄
王俊雄是建築評論家、策展人。專注於建築的現代性呈現與意識形態解構,從設計技術的發展連結其社會文化根源進行探險。長期與理念相近的國內外策展人以及營造職人、營建家、建築家、藝術家合作,並組織團體,亦曾參與多項公共空間的規劃與顧問工作,希望從中尋求身為公民的意義以及從僵化制度中產出自由與美感的可能。
著有〈中華民國與建築:百年發展歷程〉、〈The Reciprocity between Architects and Social Change: Taiwan Experience after the 1990s〉、〈The Craftsmanship of Fieldoffice〉等論文,以及書籍《田中央作品集Fieldoffice Incomplete Works, 1994-》(主編)、《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與徐明松合著)、《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與王增榮合著)與《臺北原來如此》(與張樞合著)等;其它多篇建築評論,散見於建築雜誌。
曾策劃多場展覽,如2012年創辦「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每年舉辦迄今,參與OPTOGO米蘭世博外帶台灣館計畫(2015)、策展「田中央,工作中」(2013,與王增榮共同策展)、「田中央歐洲巡迴展」(2016-2021,與Juhani Pallasmaa共同策展)、「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2020,與Oliver Elser共同策展)、「Taiwan Acts! :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 」(與裘振宇共同策展)、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田中央「Living with Sky, Water and Mountain: Making Places in Yilan」展、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田中央「Living in Place, Enabling the Coming-Together」展等。
王俊雄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主任,亦為《實構築a+tec》季刊總編輯。
蔡明亮
蔡明亮是電影和劇場導演。蔡明亮的創作成長於1980年代臺灣解嚴前後的社會文化氛圍,逐漸確立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1994年以《愛情萬歲》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奠定其在國際影壇的地位後,每部作品都受到極高的關注。2022年10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為其舉辦回顧展;11月,在法國龐畢度中心舉辦裝置藝術展暨影片回顧展「取經」。2017年,蔡明亮開始和田中央合作,於宜蘭縣壯圍鄉的「沙丘」策劃了為期四年的「行者」大展。2019年,田中央邀請蔡明亮一同參加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為此,蔡明亮創作兩部詮釋田中央作品理念的影片於展覽中播放。
陳逸恩
陳逸恩是舞蹈創作、表演者、編舞家。曾獲ADF(American Dance Festival)美國舞蹈節交流獎學金,並曾受「下一個編舞計畫」等數個青年創作平臺獎助;2014年獲國藝會「新人新視野」補助,與小事製作合作編創《日子》;2018年獲文化部出國駐村計畫旅居巴黎,隨後於波蘭及日本參賽獲獎。於雲門2擔任專職舞者期間獲雲門「創計畫」支持,曾演出編舞家鄭宗龍《來》、《十三聲》及《春鬥》系列等作品。陳逸恩出生和成長於宜蘭;2015年田中央設計的雲門劇場落成,陳逸恩為首批進駐使用的舞者之一。他著力用身體表達生活中的細膩情感,期盼把深刻的情緒保存在作品之中;亦熱愛跨領域表演合作及創作。
聶永真
聶永真是視覺設計家,「永真急制workshop」創辦人。聶永真的作品跨越創作與商業,不拘一格,不斷挑戰既有框架,創造視覺設計的各種可能性;其設計創作混著社會參與,有著網路時代的互動與後設氛圍。2016年,聶永真和田中央開始合作,2017年出版的《在田中央》一書,由聶永真擔任全書美術設計;2018年田中央代表臺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覽主視覺和展場平面設計,皆由聶永真擔綱;2021年籌劃達十三年的《田中央作品集》出版,聶永真和田中央合作,由聶永真擔任封面設計,並指導田中央夥伴完成內頁編排。
江國梁
江國梁是紀錄片導演。江國梁出身黃明川工作室,曾參與廖德政與王文志等紀錄片製作。江國梁是田中央生活的紀錄者,從2008年因國藝會補助計畫便持續以鏡頭記錄田中央生活與創作,迄今已達十四年,幾乎認識每一位在田中央工作過的夥伴。2011年發表《黃聲遠在田中央》紀錄片,並以此參加多處影展。2015年之後,田中央開始參加國外展覽與獲獎等,也都貼身參與紀錄。江國梁的鏡頭質樸細膩,在他的安靜、不發一語的凝視中,記錄下田中央創作時夾藏的當地的政治文化脈絡,也讓田中央生活與創作之間的獨特關係浮現。
林聖峰
林聖峰是建築家、策展人。2014年以在台東美術館展出的戶外地景裝置《浮光》,廣受關注。2018年創作新竹市幸福廣場獲「台灣景觀大賞」傑出獎,2022年以新竹漁港「波光市集」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其創作專心以材質構築空間,結合光影,讓人的身體經驗被徹底釋放出來。林聖峰的空間常呈現一種「原型」式的詩意氛圍,接駁不同材質之間來去自如。2015年起林聖峰受田中央之邀,合作田中央展覽的展場設計,迄今共合作過多場展覽。2021年,林聖峰在田中央邀請下,與蔡明亮一起,三者共同合作創作田中央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覽「Living in Place, Enabling the Coming-Together」。
林聖峰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亦為嶼山工房創辦人。
姚仲涵
姚仲涵是藝術家、音樂創作者與 DJ。姚仲涵大學時接受建築教育,以感覺空間出發,2005年第一件聲響噪音創作以來,從燈光、從解構的聲音藝術到結構性的音樂製作、從鏡框式作品到空間尺度的思考⋯⋯透過光與聲音之間的呼應和對比,嘗試觸發觀者對自身體感的想像。2008年獲臺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2017年再獲臺北美術獎優選與2022年獲頒新銳建築獎,並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展覽與演出,也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和柏林tamtamART舉辦個展。2020年曾在田中央設計的羅東文化工場舉辦「感覺,現場,獸」展覽。
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2017年,姚仲涵發起「大聲光電」,目前三位成員除姚仲涵外,尚有曾睿彬和張玲維。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
黃聲遠是建築家,田中央工作群創辦人。黃聲遠出生於臺北,1994年移居宜蘭後開始獨立建築實踐。1997年以礁溪林宅獲得臺灣建築獎後,黃聲遠的作品持續受到矚目。2017年獲頒「吉阪隆正獎」,是該獎首次授予日本以外地區人士;2018年獲國家文藝獎。黃聲遠作品堅信建築的根基是紮在真實的生活上,但生活最真實的狀態,卻非物理體驗般固定不動,而是無時無刻變化。黃聲遠和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之間彼此相互學習,自然地分工與交流,協力成長出獨特的創作理念與方法:精確的認知本身,卻潛在地指向不精確的或變動的狀態;以記憶取代歷史,不在內部決定意義,而是開放地不斷生成。